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默默中我们做了大众的鸬鹚
2007-11-15
马连华
    

    说大众对中国技术封锁似乎有点牵强。

    目前,除了两个合资企业,大众已在中国设立了大连TSI发动机厂、大众一汽零部件底盘厂和上海变速箱厂,据悉,大众七速DSG双离合器变速箱厂也已在大连落成。正如它宣称的向中国“提供最先进的技术”一样,TSI和DSG技术都是大众压箱底的绝技。

    不过,与前三个厂都由大众控股60%不同,新的DSG变速箱厂的性质为大众独资!是大众为两个合资企业省钱吗?恐怕不是——大众对DSG技术相当重视,曾声称不会出售此技术。显然,独资最有利于技术保密。

    大众对中国技术封锁是一以贯之的。尽管其领导讲话时老宣扬“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中国、向国内经销商转让最先进的技术”,尽管在上汽大众项目谈判之初,当时的大众董事长施米克就表示愿意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及部分资金。但实际上,20多年来,大众并没有真正向国内合资伙伴“提供”什么先进技术。

    早期的封锁体现在零部件和车型引进上。近几年大众总称:要在中国生产最先进的发动机、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等,听起来仿佛处处为国人考虑。其实不然,因为怕技术泄密,大众当初是不想在国内投产核心零部件的,它规定上汽和一汽合资企业的车型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必须从原产地进口,这即封锁了技术,也为大众带来了占总利润30%的零部件利润。后来由于市场份额下跌、欧元攀升让其汇率损失20亿欧元、中国市场对大众的成败越来越重要等原因,它才不得不在国内设厂生产零部件。这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大概,大连发动机厂签约于2004年12月、大连底盘零部件厂奠基于2005年7月、DSG变速箱厂今年刚刚成立。

    在车型引进上,1985年~1999年间,大众只向国内引进了捷达和当时在德国销量惨淡的桑塔纳。在雅阁、别克等车型的围攻下,它才于1999年引入了帕萨特。目前它向中国引进了10多款车型,有不少是“换汤不换药”——同平台产品稍加改造、换个名称而已。

    近期的封锁体现在对零部件企业的控制上,上文提到的三个工厂都由大众控股,大众拥有绝对话语权,独资的变速箱厂更是它一家独大。大众称:围绕桑塔纳配套,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发展起来,这为中国轿车业及上海通用、广州本田、风神等企业产品的国产化打下基础。事实却是,大众合资企业的零部件企业只是大众的棋子,很难接触核心技术。据报道,上海变速箱厂内部人士称,他们经常配合大众的计划降价,其存在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配合大众的战略、扩大大众的国内市场;为桑塔纳配套变速箱的上汽齿轮厂内部人士称:“每次大众变速箱厂一降价,我们就被要求跟着降价。”降价影响的是零部件厂商的利润,最终赢利者依然是大众。

    自主品牌的发展让大众感到恐慌,技术封锁变成了现在的封杀。上汽自主研发的哪咤因大众的压力而流产,一汽的新捷达也在大众的压力下不了了之。在人事上,大众也在逐步加强控制。前几天,郭谦从上汽大众辞职,知情人士称,大众中国对中方管理层的收权让郭谦难以施展。据报道,大众把中国部门提升为亚洲区中心,采购、营销、技术、人事、公关大多换上了总部派来的一线人物。

    可以看出,在大众的算盘中,合资企业只是技术创新的旁观者甚至是被排斥者。

    虽然实行技术封锁,但大众还要营造美名。7月17日,大众抢在广州本田之先,宣称要与上汽合作研发一款中级车,并要把上汽大众纳入大众全球研发体系。行家都知道,上汽在本次合作中主要负责外观、内饰等边缘技术的研发,开发深度很浅,与支持自主品牌更不是一回事。但大众却获得了支持自主品牌的美名。

    赞助北京奥运更成就了大众的美名。一般来说,支援受灾人群或建希望小学只有小范围的影响力,而赞助奥运则有全世界的影响力,赞助回报也大于投资。因此,在中国赚了数百亿、却很少热心公益活动的大众又急了,发重拳打败对手,成为北京奥运独家汽车赞助商,既得支持奥运之美名,又得商机和回报之实惠。

    类似的例子大众还有不少:暗地里严防技术泄密,表面上却说“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其某些车型安全性能一般,却总称自己注重品质和安全;明明车价虚高、获利丰厚,却声言因成本太高、技术过剩而不降价;明明是减配置降价,却说是价值回归……

    除了技术封锁和营造美名,大众还对合作伙伴实行借鸡下蛋之策。据说,大众要赞助奥运8000万欧元,内部人士称此资金主要来自两个合资企业;前几年毕睿德称2008年前在中国投资53亿欧元,据报道,“德国大众方面证实,其在中国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这两家合资企业的自有资金”;畅销二十几年的捷达和桑塔纳早被两个合资伙伴改进多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车”,但提起它们,消费者都知道这是大众品牌,不是合资企业的,当然更不是中国的。

    大众把老车型交给合资伙伴,让他们花大钱去改造,自己从中赚取零部件费或技术转让费,并提升大众的品牌形象;它还把两款同级别的车交给两个合资企业,让其互相竞争,最后合资企业有赔有赚,增加利润、提升品牌形象的总是大众。

    当消费者抱怨大众车太贵时,大众以成本高、技术过剩为由不降价。事实上,成本高的主要是两个合资企业。高盛的报告指出,零部件采购成本占两个合资公司60%~80%的份额。采购进口核心零部件是高成本的重要原因,在这个逻辑中,合资企业既给了大众购买核心零部件的利润,又做了大众不降价的挡箭牌。

    可以看出,封锁技术、营造美名并追求最大利润,是大众的逻辑。这令人想起鸬鹚,渔民在鸬鹚脖上套个皮圈,防止它私自吞鱼;鸬鹚辛勤捕鱼,最终只能混个温饱,永远是渔民的捕鱼工具。

    没有企业愿培养对手,但大众对支持它20多年、贡献利润百亿元的合资企业和中国消费者一直采取鸬鹚战略,就太狠了吧。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