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编读往来
时评人的责任和操守
2007-11-15
    编辑的日常工作是选稿、编稿,不过现在要花大量时间去核实新闻源,看看它有没有被误读;要搜索稿件是不是已经在别处刊发;是不是新瓶装旧酒;甚至是不是抄袭。

    时评大约可以算作当今媒体上最热闹的文体,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在开设言论版,刊发各类评论稿件。编辑和作者的理想大约是一致的,不说推动社会民主进步这样的大话,最起码大家都想表达不同的见解和思想,创造众说纷纭但彼此尊重的舆论环境,培养良好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这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向是欠缺的。

    我们——编辑和作者,是在一起做一件事——尽可能好地为读者提供一个言论版。相互合作中,有一些基本规则,应该得到彼此认同和遵守。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和其他媒体的一些言论编辑,为一些事感到困惑甚至是愤怒。在这里说出来,和所有的作者、读者沟通交流。

    首先是同城一稿多投。每个人,包括我们编辑在内,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自己所写的稿件,能够得到最有效最广泛的传播;可作为读者,在同一地方的几张报纸上看到相同的文章,会厌倦甚至不满。不少报纸设立“专栏”,就是希望稿件能够独家。

    按说,同城不一稿多投,不是一个太难遵守的规矩。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守规矩并不容易,专栏也并不专。比如前不久,北京的几家媒体,在同一天里出现同一作者的相同文章。而在决定使用这篇文章时,我们已经给作者发过用稿通知。再比如,有些稿件明明已经在别家媒体的专栏见报,作者依然会再次投稿——既然“青年话题”是中午前截稿,那就在当日上午,将昨晚发给别家报纸并且已经刊发的大作,发送过来。编辑和作者之间,竟然像是“捉迷藏”。如果让编辑处处防范作者,还会有良好的合作吗?

    时评的时效性强,有些稿件过了那个“点儿”就不好用了。我们理解作者将稿件多发几家,以提高命中率的初衷。而编辑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作者稿件的采用情况,也是一稿多投的原因。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早地告知作者稿件使用情况。坦率讲,这一点我们做得不算好,正努力改进。同时,作者也需要规则意识。既然我们在文章里一次次对违规者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那能不能从我做起不违规?

    其次是旧稿重投。其实大道理就那么多,写文章免不了旧事重提、旧话重说。可对同样的思想和观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绝不是点点鼠标复制一下。我们有时候感觉,有些作者像是在考验编辑的记忆力,同一篇稿件换个新闻由头,看你看不看得出来。编辑不得不做搜索查询工作,一不小心就有了漏网之鱼。

    第三是抄袭。不止一次接到投诉,说某个作者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这该是为人为文的最基本底线啊,若都能不以为然地突破,还谈什么文以载道?对于抄袭者,编辑只能从此慎重使用该人稿件,可当抄袭者不以为耻,这样的“惩罚”实在脆弱无力。

    说这些话,可能有些“编辑本位”。目的无他,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时评版能够长远发展,言论能够更多显现力量,那么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编辑和作者,都该有基本的责任和操守。有彼此尊重,才有良好合作。“青年话题”编辑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