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挑战杯特刊
期待与大家分享“挑战杯”的果实
——专访第11届“挑战杯”承办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
2007-11-20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今天晚上,天津体育馆。第十届“挑战杯”闭幕式隆重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从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手中接过湛蓝色的挑战杯会旗,也接过第11届“挑战杯”的承办权。

    这面旗帜,北航人太熟悉了:作为最早的发起高校之一,北航伴随着“挑战杯”走过18年,连续十届摘得“优胜杯”。北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我们是‘挑战杯’的受益者。”北航党委书记杜玉波说。在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中,北航体会到了它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计算机学院学生2001年获得微软组织的NET夏令营亚洲区第一名,比尔·盖茨亲自为北航选手颁奖;2004年在全球GSM和Java智能卡应用开发大赛中北航学子又击败众多世界强队获得冠军。电子系学生每年都获得多个全国电子电路竞赛的一等奖。在今年6月刚刚结束的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北航的16项参赛作品中4个获得一等奖。

    多年的实践中,北航逐渐形成了“双发”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杜玉波解释,一方面,北航广泛深入开展以“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的校内各类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如同双发飞机的前发动机拉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各院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机结合,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提供有效平台,如同后发动机推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受益良多的北航更是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有着独到的见解。今年6月,素有北航校内“挑战杯”之称的“冯如杯”有个小小的变动,1991年就开始连续十七届举办的北航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式地去掉了“课外”两字,“冯如杯”的全称变成了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两字之差,意义重大。“这表明我们在育人的价值观上发生变化。”杜玉波说,“学校是个育人的大课堂,没有必要区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者一样重要。”

    科技创新活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杜玉波说,它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层面,而是应该转变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范畴。事实上,第一课堂不断向第二课堂转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也在不断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两者在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杜玉波介绍,北航将“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课外”两字去掉后,通过学分等量化考核方式,要求和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断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设施、师资、资金、管理、激励等方面的建设,希望探索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正是带着这种“学校大课堂”的育人思路,北航承办了第11届挑战杯。

    “‘科技强国是我们今天的理想、明天的事业’是我们的办赛口号。”杜玉波介绍。北航承办第11届“挑战杯”竞赛的核心理念是强国需要科技、科技在于创新、创新依靠青年、青年志在挑战,力求在参赛范围、竞赛组织、社会影响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以参赛学生为本,力图把“挑战杯”办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竞赛、搭建交流平台的竞赛、促进成果转化的竞赛。

    “挑战杯”竞赛举办18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挑战杯”文化。杜玉波介绍,第11届竞赛将通过论坛沙龙、往届优秀作品展示和获奖精品项目发展追踪等形式,积极总结竞赛20年的发展历程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赛事适逢国庆60周年,北航还设想通过回顾我国近现代爱国知识分子和历届获奖学生的成长足迹,学习以航空航天发展为代表的科技史等系列活动,把“挑战杯”竞赛办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科技强国的热情,促进大学生的成人、成长和成才。

    第11届竞赛将组织和邀请更多层次的高校参与,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创新研讨、产品转化等活动。同时,进一步探索国外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的方式方法,开展如国际青少年科技训练营等活动,将“挑战杯”做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国际知名的大学生科技大赛。

    赛事将进一步加强对于青年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的教育,将“挑战”的精神辐射到更加广泛的青少年群体。并充分发挥首都中关村科技园区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势,举办如大学生科技博览会等咨询会、洽谈会,深入挖掘优秀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潜力。

    两年后,北航将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五湖四海“挑战”的学子们。“我们期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挑战杯’的果实,我们愿意和大家一道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杜玉波说。

    本报天津11月1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