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春热线
点评
摆脱依赖克服就业疲惫
独立发展体验工作乐趣
2007-11-22
本报记者 桂杰
    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空当期”,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注册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张玮认为,这和当下全社会的就业背景有关系。他指出,过去是大部分人有工作,只有少数人没有工作,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现在是相当一部分人难以一下子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样境遇者数量增加,致使一些暂时没有工作的人不再像热锅上的蚂蚁,而这一切的客观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刺激和反应造成了他们“不着急”的心态。

    “这种‘不着急’并没有反映出他们就业心态的成熟,而仅仅表明就业市场多样化造成了孩子对就业态度和认知的多样化。”张玮说,“有的孩子不着急就业是在等待合适的机遇,比如文中提到的二伟。”

    张玮同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更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变化,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就会着急找工作,落地砸坑,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将来的生活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对于一毕业是否就要就业这个问题,很多人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人在毕业之后依旧进行学习,由单一技能变成多个技能,有些家里有条件的孩子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出国留学,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创造条件。

    但是张玮同时也指出,在客观上,独生子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下的社会都是几个老人在同时抚养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对于孩子来说,在物质上比较容易得到保障,谋生的压力并不大。“在家长和社会溺爱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对就业产生疲惫心态。他们平时就缺少对于社会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毕业后寻找独立的生存方式的要求并不急迫。”张玮认为,文中提到的阿良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心态。

    父母的关爱多,家里的物质基础好,使得孩子很自然地养成对家庭的依赖,这几乎是很多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相同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这些在家长溺爱下长大的一代容易贪图享受并滋长不求进取的心理。张玮认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一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没有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要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原动力。孩子学习的过程是父母用钱堆出来的,父母只要掏钱就可以让孩子享受最好的师资,上各种培训班,拿各种培训证,这样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爹妈只要有钱就能够让我过上好日子的念头。

    “因此,这些生在蜜罐里的孩子,很难有自己吃苦、独立奋斗,甚至过苦日子的精神准备。”张玮说。

    同时,张玮十分认可阿良女朋友提出的一个观点:工作是一种需要。

    这种基于社会人的假设让我们懂得,实际上,劳动可以创造价值改变自己和社会,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同样道理,一个人不工作,实际上很难体会到工作带给人的成长和乐趣,而不仅仅是挣不挣钱这么简单。工作让年轻人不仅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有成为职业人的自身素质,这些都是新员工身上的职业化塑造,同时对于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张玮看来,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迈出大学校门的时候,除了拿到一份学位毕业证书,还应该同时拿到一份进入职场大门的职业人证书。但遗憾的是,学校在这一点的教育上几乎是空白的。“不要让孩子们总是想毕业了社会给我提供什么,而要有毕业了我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的想法。”

    在张玮和很多年轻人的交往中,他觉得年轻人中的主流对于工作和就业还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而上文中的阿良只是其中一部分人心态的代表。“学校教育中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种素质在就业和求职的心态上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张玮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