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他为“蓝鲸”注入中国魂
——记全军优秀教员、海军潜艇学院教授胡均川
2007-11-23
陈德潮 曹金平 刘剑
    黄海之滨,坐落着亚洲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潜艇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海军潜艇学院。前不久,这所已创办55年的军队名校,首次为一位两鬓斑白的教授专门设立和颁发了学院最高荣誉奖项——学院特殊贡献奖。

    写给他的颁奖词很特别,每句话里都有一个“第一”:领衔研制我国第一套潜艇作战模拟系统、第一套潜艇作战软件系统,创建我军第一个潜艇战术水声学科、第一个作战环境学科……

    站在颁奖台上,毕生从事水下作战研究的他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全军优秀教员,海军潜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均川。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潜艇,被海军官兵形象地称作“蓝鲸”。

    作战软件是潜艇的中枢神经,它隐含着一支军队的作战思想和战略战术,有如一个人的“灵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与某国就购买其装备作战指挥系统进行谈判,对方提出的条件却是:“设备可以卖,但作战软件除外。”没有作战软件,指挥系统就如同没有大脑的人,要它何用?

    中国“蓝鲸”必须有“中国魂”。潜艇学院接到上级下达的这一拓荒使命。让谁来承担这一重任呢?学院党委决定公开招贤。

    招贤榜贴了出去,揭榜的勇士却迟迟未出现。就在大家焦急等待中,一位教员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他叫胡均川,时任学院数模组组长,刚刚出差回来。

    “潜艇作战软件是多学科交叉的尖端军事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你有把握吗?”院长找胡均川谈话时,语气里透着担忧。

    “越是‘空白’越能出成果。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带有几分挑战的回答,让院长心里有了底。院长当即拍板:这事就你胡均川干了!

    这是一次注定没有掌声的征途。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胡均川领着一帮人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跋涉。

    研制作战软件,首先要研制出作战模型。一艘潜艇就是一座高科技城堡,要想将其中的数十种各型武器、上百个作战单元,以及探测、发现、发射等近千个作战要素,一一编成作战模型,谈何容易?

    那段时间,胡均川满脑子尽是课题的事。一次,他边想课题边洗澡,打开热水阀,却忘了开凉水阀,结果肚子被烫掉了一层皮。

    一年半后,课题组终于完成了研制作战软件所需的数十个作战模型。

    如果将软件比作一柄利剑,作战模型就是锻造这柄利剑的钢坯。只有将这些种类不同、功能各异的作战模型有机融为一体,才会成为蓝鲸的“灵魂”。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影响科研进度的“瓶颈”却无法取得突破。胡均川急得嘴上起了大水泡。

    就在这时,妻子打来电话说孩子生病住院了,要他晚上到医院陪床。他这才猛然想起,自己十多天没着家了。

    到了医院,安顿好孩子,胡均川便从包里拿出一堆材料,摊在床头上“啃”起来,不知不觉已到午夜。“快,快去找骨科医生!”走廊里一阵急促的呼叫声惊动了沉思中的胡均川,他脑中灵光一闪,从医生接骨想到了软件嵌入,两者之间的某种偶合,让他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又经历一年多的日夜奋战,胡均川终于攻下了作战软件的最后一座堡垒。我国第一套潜艇作战软件研制成功,并嵌入某型潜艇指控系统。自此,中国蓝鲸有了“中国魂”。

    作战软件的问世,使潜艇作战指挥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指挥员只须轻点鼠标,就可实时获取战场信息。

    该成果后来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们的潜艇要出得去、藏得住、打得赢”

    就在大家忙着向胡均川祝贺时,他已经踏上新的征途。

    胡均川研究发现,水声环境对潜艇作战影响巨大。如同陆军作战要研究地形地貌一样,水下战场环境也是决定潜艇作战成败的重要因素。

    于是,他将已展现出广阔前景的潜艇作战模拟研究方向,拱手交给自己的同事,自己却一头扎进陌生的水下战场环境研究领域。

    “放着热包子不吃,偏偏要去啃冷馒头,何苦呢?”有的同事对此十分不解。

    “水下作战环境,对手比我们明白;卫星遥感探测,对手比我们看得清楚。我们的潜艇要出得去、藏得住、打得赢,这些事需要有人去研究。”胡均川的回答轻描淡写。

    胡均川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影响潜艇作战的“瓶颈”、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难题——水下目标识别。

    当时,国内很多单位都在做目标识别研究,识别过程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只不过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差距较大。胡均川研究发现,人在目标识别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正是由于过分依赖机器识别,才影响了识别准确率。

    几度寒暑,日夜攻关,由胡均川研制的某型目标识别成果面世了。该成果采用人机交互模式,有效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潜艇部队战斗力提高的水下目标识别难题。

    在全国声纳目标识别大比武中,国内所有的目标识别研究最新成果一一亮相。比赛采用同一水场的噪声样本进行测试。胡均川研制的目标识别设备脱颖而出,识辨率遥遥领先。

    让年轻人踩着自己的肩膀起跳

    胡均川是一个“高产教授”,这不仅体现在他开创的新学科、新方向里,体现在他主持完成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中,更体现在他心甘情愿地提携后学、无怨无悔地让年轻人踩着自己的肩膀起跳的“人梯精神”。

    ——“导师不仅传授给我学问,还有意识地在科研任务中历练我。我研究生毕业不久,导师就将一项近千万元的军队重点课题交给了我。”

    ——“我读研究生时学的是卫星遥感专业,毕业后曾一度为找不到方向发愁。胡教授主动找到我,把他刚刚开创的新方向——卫星遥感在海战场上的应用研究交给了我。”

    在胡均川的引领下,陆铭华、笪良龙、程玉胜等一批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水下作战教学科研领域的生力军。

    “每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他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年轻人,一旦他觉得年轻人可以承担了,就放手让他们干,自己再去开拓新的领域。成果鉴定、报奖时,他也总是把年轻人排在最前面。”原潜艇学院副院长段治臣说起胡均川时充满敬重。

    “让”出许多科研成果,也使许多荣誉和奖励与胡均川失之交臂。比如,他的学生笪良龙10年前就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而他64岁时才拿到。

    胡均川身兼国家中长期规划某国防重点专项军方副组长,在这个组里,除他以外,其他人都是院士。刚开始时,有关部门发函时都称“胡均川院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领着一帮院士干活的人,那应该也是个院士。

    按理说,胡均川创建了这么多学科,开拓了这么多领域,搞了这么多课题,如果都拽在自己手里,很可能会真的成为院士。为此,有人为他惋惜,有人替他鸣不平。

    可胡均川有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科的发展,一个领域的开拓,需要很多人甚至几代人努力。正因为年轻人能接上来,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新的问题。”

    呕心沥血大半生,殚精竭虑为蓝鲸。去年年底,胡均川被破格晋升为三级教授,成为一名“文职将军”。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照片:胡均川在备课。李洪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