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嫦娥探月特别报道
太空传回歌声
2007-11-27
杨冰 姜宁 本报记者 叶铁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11月26日9时3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的精确控制下,从遥远的38万公里的太空中,传来“嫦娥一号”传回的的歌声《歌唱祖国》。雄壮的歌声穿越茫茫太空,清晰传来,打破了飞控大厅里的宁静。经久不息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伴随着泪水化成欣慰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脸上。

    此前,“嫦娥一号”卫星在接到北京中心指令后,由全向天线工作模式转为定向天线工作模式。北京中心连续向卫星注入实时指令,数据门开、数据工作模式开、语音存储装置加电,这一系列动作为卫星顺利接收语音数据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北京密云站传来“信号锁定后应用系统正常”的通报声,北京中心再次发送指令,语音点播注入数据并通过上行控制链路准确注入卫星。北京中心遥测数据表明,卫星已正确响应指令,开始进行语音数据下传。

    2006年10月,国防科工委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组织了“嫦娥一号”卫星播放歌曲评选活动。在公众投票的基础上,评委会最终选定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等30首曲目。

    歌声穿越时空隧道从远方飘来,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时隔37年后的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距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太空,再一次向地球传回动听的中国乐曲。

    对于北京中心,这歌声却意味着一次技术突破。作为“嫦娥一号”卫星任务的控制中心,北京中心经受了考验。“嫦娥一号”卫星任务时间周期长,飞行工作模式多,遥测指令多,控制技术复杂。更重要的是脱离了环地球轨道而进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环月球轨道,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针对新的任务,短时间里刻苦攻关,相继突破了地月转移轨道控制技术、月球卫星精密定轨技术、大延时多模态下的卫星状态监视与控制技术、多体制联合测控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我国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经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