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咱村的人
徐步军(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现当代文学专业)
2007-12-04

  看到我写的这题目你肯定会笑话咱,对么?呵呵,大家一定以为我在瞎吹嘘,大家会说你那旮旯又不是华西村长江村,你村人又不像温州人闽南人那么肯跳腾闯荡,你村里有啥可显摆的?这样一说咱就没话可说了。要说咱那儿,可真够穷的。咱村隶属于江苏宿迁市。宿迁是地级市,跟苏州无锡平级的,但财政收入不到苏州的十分之一。前年省里开党代会,省里一位领导说:“看江苏现代化水平,要看苏州无锡;看江苏全面小康水平,要看宿迁”。人家领导说话有水平,但那话再明白不过了,那意思就是说:你们宿迁要努力、要加油,不要拖全省全面达小康的后腿呵。

  省里领导这么说,而且经常这么说,你说咱市里领导能不急嘛,不急那是不可能的。其实咱市里每任领导都挺急的,打我读中学时,报纸、电台、电视就天天宣传鼓动全市人民“亲商、经商、引商、爱商”,一边想着法儿招商引资,一边想着法儿把全市父老乡亲们推到大城市去赚别人的钱。可真邪门了,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宿迁人民挺珍惜自己的穷家破宅的,轻易不出门。有不少外地朋友就调侃咱,人家说:“你们不是叫宿迁市么,宿迁宿迁,不是连夜里都外出么,怎么现在大白天的都不愿挪窝儿?”呵呵,你看咱市这名儿起的,没文化,土得掉渣儿。不过究起本意来,是因为以前咱那儿经常闹水灾,有时洪水来了,得连夜逃命呀。这种半夜惊魂的事儿经历多了时间长了,就有了这名儿。可就这么个地方,乡亲们却都恋着不肯离开,打理着几亩水田旱田,日子慢慢悠悠地过着。

  现在该说咱村了,刚才不是说全省数咱宿迁市最穷嘛,忘了说了,在咱市又数咱村那旮旯最穷。咱村原来是洪水走廊,一来洪水肯定淹。2003年淮河大水,还把咱村一千多亩水田和鱼塘、蟹塘全冲了。为了防洪治水,刚解放那阵儿政府疏浚了好几条河,一道一道的河堤护卫着村庄。村里的土地大都在河湾里,去田里劳作要翻两座高高陡陡的河堤,这样一来就挺不方便的,推车拉麦的就更辛苦了。村里小青年找对象,外村姑娘都不乐意嫁到咱村来,原因就是不喜欢攀越那河堤。以前有句顺口溜“宁到东北拾大荒,不到学宜(咱村名)爬大堤”,你看,话说得多伤人。

  但话又说回来了,咱村人也不是没血性的。穷则思变,逼急了兔子都咬人。土地刚承包到户那会儿,咱村里就有不少人外出做小生意,一出门大半年地不回家。过春节时候才能见到人影,人虽瘦了一圈,身上却多出不少稀罕物件。从最初的“燕舞”收音机、双卡录音机,到后来的彩电、手机,都是这帮人传到村里的。慢慢的,村里人全出去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啥地方都有。村人像一颗颗水珠融进了汪洋大海一般的城市里,他们怀揣着美好梦想,挂念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风尘赴赴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了一个美好的将来,吃再多的苦也不觉得苦,干再脏再累的活都不觉得委屈。捡垃圾、端盘子、干建筑,别人不愿干的活都接下了。咱村人就像一颗颗远道而来的种子一样被扔到土地贫瘠的城市里,却默不作声硬是扎下根来,经风历雨地活得很滋润。不需要太长时间,咱村人在城里就活出了个模样。捡垃圾的开了废品店,端盘子的开了小饭馆,干建筑的自己拉起支队伍单独承包工程了。实在没啥手艺的干脆在城郊承包块菜地,浇足了新鲜肥料的蔬菜狂长。

  这几年,我一直在省城求学,不经意间就能听到乡音、遇到乡亲。逛南京东站的旧货市场,一进门,乐了,敢情有好几位多年未曾谋面的乡亲。难得相见,找个小饭馆细叙长短,回忆过往时光点点滴滴,历数分散在城市角角落落的乡亲,品味在城市的酸甜苦辣,然后难舍难分地告别,临分离又折回头来,定好下次相聚的时间。

  活在城市的村人,不管是决定在异乡扎根的,还是决计最终要回乡的,都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大伙琢磨着赚了钱就回家投资办厂,将破败的乡村给建得像城市一样。已经有好几位乡亲将在外打工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回村里投资办厂,以前的打工仔变成了老板。寂静的小村被机器的轰隆惊醒,村人足不出村就找到了工作。落寞了许久的小村充满了活力,像迎风飘扬的帆,鼓着劲儿向前跑。

  多少年后,也许还有一拨又一拨的村人会往外跑,但他们可能不再是投奔城市的打工仔了,他们会是自办企业的推销员、是外出投资的老板、是四处游玩的旅客。我们仍然可以在很多地方遇到村里的乡亲,到那时我们真正可以自豪地说:这年头,到处都是咱村的人!


  中青在线专稿(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