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国际
中欧关系——从热恋走向婚姻
2007-12-11
本报记者 王冲
    

    当法国总统萨科齐怀揣厚厚的订单离开中国时,德国工业界酸溜溜地眺望而无计可施。有些本来可能属于他们的项目随着默克尔固执地会见达赖而“落花流水春去也”。

    作为欧盟发动机的德法与中国的关系一冷一热,给中国和欧盟的整体关系也凭空增添了许多猜想和不确定性,有媒体不禁发出疑问:蜜月之后,中欧关系何处去?

    中欧关系开始转型

    1975年,中国和当时的欧洲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那时候,恐怕双方领导人都没有想到中国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对欧盟的贸易拥有大幅顺差。20世纪80年代,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到德国邀请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来华投资时,大众也只是试探性地把桑塔纳拿到中国生产,全然没有料到从中国市场获取的利润成了它的一大财源。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懵懵懂懂地相识后十几年,中欧关系享受着漫长的“蜜月”。2006年中欧贸易额达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其中中国出口1819.8亿美元,进口90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和22.7%。2007年前7个月贸易额为1900.8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然而,随着贸易纠纷的扩大、欧盟某些国家“向右转”,中欧关系也面临着调整。

    “经过10年的发展,中欧关系正从热恋走向婚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赵怀普教授这样来形容双方的现状。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牢固,但同时也意味着锅碗瓢盆的磕磕碰碰。

    “媒体喜欢用这些吸引眼球的概括性词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邢骅和记者聊天时说。显然,他不太赞同蜜月到婚姻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后,欧盟需要研判中国发展给欧盟带来的影响,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国和欧盟之间出现新形势,遭遇新挑战”。

    “中国和欧盟尽管有着政治和文化上的明显不同,但是这些只是分歧,而不是矛盾,双方的关系是建设性的。”邢骅研究员告诉记者。

    欧盟和中国刚相遇时,中国经济上弱小,欧盟在各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习惯了对中国俯视。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中国迅速发展、迎头赶上时,欧盟感到了不平衡。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也认为,欧盟对于中国的变化了解不够。“30年来,双方的关系是健康的、友好的,我们彼此已经习惯了;30年后,中国出现了巨变,中欧关系也开始转型。”他说。

    欧盟想从中国得到什么

    面对变化,中国和欧盟官员、欧盟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晤尤其频繁,用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的话说,这个冬天,北京的上空飘着浓浓的欧洲奶酪的味道。

    11月底的一周被称为“欧洲周”。11月24日,就任仅6个月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率领包括40名商业领袖在内、由270人组成的庞大团队来华访问;11月27日,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容克,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和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这欧元区“三驾马车”首次集体访华;11月2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等在北京出席了第十届中欧领导人峰会。峰会发表声明表示,双方领导人对中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以及日趋成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示满意。

    此前两个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此后两个月,英国首相布朗将访华。

    一系列会晤的背后,双方要厘清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欧盟和中国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12月3日,中国的欧洲问题专家相聚在外交学院,就此进行了探讨。

    欧盟的需要非常明显: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市场开放,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和欧盟合作;中国的关切点在于欧盟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取消对华武器禁运、支持“一个中国”,不要像默克尔那样会见达赖喇嘛,干涉中国内政。

    经贸是欧盟最为担心的问题。“在欧盟看来,中国在经济方面是竞争者,是威胁。”冯仲平说。欧洲国家的媒体吵得最凶的,也是敦促欧盟官员对华施压,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专家认为,欧盟的担心可以理解,中国也会努力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平衡,但是,中国所担心的是欧盟迫于压力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担心欧美把贸易问题政治化。

    而今,经贸问题政治化已经出现了苗头,其表现之一是炒作所谓的“中国间谍案”。法国媒体大肆宣扬“中国留法女生间谍案”;德国官员对德国媒体表示,中国是在德国从事间谍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英国《泰晤士报》12月1日报道称,英国政府公开指责中国对英国经济的关键部门实施间谍活动,包括非法潜入大银行和大型金融服务公司的计算机系统。

    “现在中国发展快,他们认为中国人学了他们的技术,然后以低成本倾销到欧洲。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屡屡施压。炒作间谍案,也可以看作贸易纠纷的延伸。”邢骅说。

    中欧蜜月后向何处去

    默克尔访华后会见达赖,萨科齐带着订单满意而归,法德作为欧盟的主要大国,外交上“亲美的”态势都特别明确;布朗的态度还不是特别明确,但英国和美国的传统关系不会改变太大。

    欧盟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外交政策势必受各成员国的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的走向也在政治层面影响欧盟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则是既重视和欧盟的合作,也注重和欧盟内部各国的交往。“欧盟由许多国家组成,有些国家以前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而有些国家是小国,没有殖民历史。”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说。他告诉记者,欧盟的官员喜欢高谈阔论,他们所说的话只是一个讨论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政策。

    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欧盟的总部6层楼,可电梯间里面有7层楼的按钮,意思是说,有些高度,欧盟官员们永远上不去。

    外交学院的约翰·阿姆斯特朗博士说,其实欧盟自己也不知道要从中国获得什么。他认为,欧盟是一个谈判系统,对于想从中国得到什么,欧盟本身也处于重新认识、重新学习的过程。

    这一点和冯仲平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只不过冯先生说“中国在学习”。冯仲平认为,中国是一个学习型国家,愿意学习欧盟的经验。他建议欧盟和中国进行更多的对话,通过对话建立更友好、更稳定的关系,这样会使双方受益。

    据了解,目前,中欧双方已建立30多个磋商与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2003年10月,中国发表首份对欧盟政策文件。2004年2月,双方在北京举行中欧政策文件研讨会,提出一系列双边合作的具体目标和计划。2006年10月,欧盟发表自1995年以来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

    冯仲平研究员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中国要更重视欧盟的贸易关切,中欧举行高层经济对话是好事,但不应满足于此;第二,中国长期以来遵守规则,现在也到了参与制定规则的时候了。中国应该参与规则制定,勇于负责。

    对于中欧关系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外交学院的赵怀普教授称之为“成长的烦恼”。面对问题,双方领导人努力以自己的政治智慧来解决。伙伴合作协定谈判成功开始,这份协定将涵盖双边关系的全部领域,包括加强政治事务合作,双方领导人均表示满意。

    “不要把贸易摩擦看得太严重。欧盟和美国的贸易摩擦比和中国的摩擦严重得多。比如说,最近,欧盟对微软罚款,好多钱,几十个亿吧!”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