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
让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之路
2007-12-26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在塞上青城,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一所规模宏大、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职院校——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冉冉升起。

    近年来,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机遇,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提高相结合,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质量特色创品牌。

    如今,学院设有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学院、信息管理系、成人教育学院、中专部6个二级学院,共46个专业。我院在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优势的同时,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文、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内蒙古教学基地,兼有研究生、本科、大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教育教学体系。

    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出色的办学成绩,先后被列为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批准的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院校;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首府百姓最满意的教育品牌。

    科学决策 准确定位 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定位就是战略规划。一所学校,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办学的成败。作为一所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才有发展根基,面向国际办学才有活力。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家乃至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大胆提出了“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专业锁定市场走势,培养跟踪就业岗位;突出技能教学特色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特点;把握高职发展前沿,树立质量立校观念,建设综合性国际化技能型的职业学院”的新型办学理念,初步构筑了“以电子、软件专业为主,信息管理专业为辅,以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框架,在已经成为全国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院校和全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力争把学院打造成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这种具有前瞻性的定位规划,无疑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广阔空间,并为以后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固本强基 措施到位 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师。教师是立校之基,办学之本。加强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如今拥有的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已经见证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对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作出的巨大努力。为了普遍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学院通过安排在职攻读学位、兼职、引进、培养、国内外访问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教师应对专业发展的适应力;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共享计划”等举措,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使得他们能够不断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假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工作,让全院教师与学院有协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在学院本部普及性地进行教师继续教育,使在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才干。

    学院以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目标,建立了一支优秀而稳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86人,副教授占45%,“双师型”教师占76%,教师每人配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全部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制度创新 科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职业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稳,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管理是质量的生命线,而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近几年,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不断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行目标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系之间责、权、利关系,降低管理重心,初步建立起了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关键,质量是决定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几年来,学院不断与进俱进,求真务实,在发展专业的基础上,学院规定所有教学工作需紧扣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等前沿发展动态,根据其专业特征做到:“教学目标清、教学方式精、教学内容新”。学院始终遵循“瞄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开课程,针对技能抓教学”的理念,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形成了以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为主体的优势专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电子工程系被评为全区先进教育集体。学院还规定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必须到相关的企业,直接从事一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提高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为指导学生的实习训练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同时,学院内部员工岗位责任明确,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为实现“培训人才,造福社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事业用人、制度管人、感情留人,整个学院的日常工作就象一台保养良好的精密机器,日以继夜地运转,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稳定向前发展。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习与就业零距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突出问题。近年来,内蒙古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积极改革探索,创新办学理念,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建立起创业中心和创业实训基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走出一条“创业中心+实训基地”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目前,成为了全区就业率较高的院校。

    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坚持把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实训理念贯穿于教学方式改革的全过程。采取校内为主,校内校外相结合;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以学院自筹资金投入为主,学校、社会、教育对口支援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几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学院现建设有海尔实习车间、金蝶软件、楼宇智能实训室等80个实训、实验室;新增高配置计算机1200台,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260台,投入300万元完成校园网建设,实现了网上办公,实验实习设备总值3500多万元。2个实训室被评为自治区合格实训室。同时,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先后在联想、中软、TCL集团、海尔、创维、中软、华硕、华迪、上海达内等28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全方位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区高等院校中率先创建了大学生创业中心,搭建了大学生自己创办公司的平台。在创业中心,除各系建有的公司外,还有学生自己注册的公司。学院为各公司免费配备了电话、电脑、接入网线等基础设施,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模拟公司根据选择的经营项目,在学校中按照市场化的办法进行运作,待学生的经营能力提高了,由学校出面或学生自己与外面的客户联系,承接外面的商业活动,逐步与真正的市场接轨。在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创业活动的同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岗位见习实训,通过岗位实训,转变角色,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后熟期”。

    学校以有利于教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快深入第一生产现场,全面提高技能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学院的教研能力充分结合,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目标。

    努力扩大办学规模 着力创办新型教育园区

    良好的教育环境,它不仅是一种“隐形课程”,也是社会对教育机构的基本要求。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着力考虑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它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服务,为培养高级实用型技能人才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按一所完整的高等电子信息学院校园进行规划设计,力求营造功能布局合理,环境品质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新校区的规划力求通过科学的设计分析模型,以新立意、高起点和前瞻意识,动态规划,体现校园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特点。本着使用功能合理明确,各项公用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原则,以适应人们在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要,使校园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文化氛围,力争把高职教育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

    2007年7月,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最大的电脑厂商—联想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将要联手打造内蒙古地区第一所笔记本大学,该项目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笔记本大学的计划,将使得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在办学理念与模式上,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都进入到全区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前列。

    十载创业,引万道清泉浇青青园圃;百年树人,洒一腔热血育巍巍栋梁。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今后的发展——如院长祁柱晓所言:用更新的观念,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管理,更实的作风,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把学院办成人民满意的院校,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