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
“复旦大学自揭家丑严打学术违规”追踪
方舟子:
学术造假丢人,但处理了就不丢人
2007-12-26
本报记者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本报12月24日报道了《复旦大学自揭家丑严打学术违规》,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此次通报的三起学术违规事件,其中两起都是来自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举报,而“新语丝”的创办人方舟子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术打假。12月24日,记者就复旦大学严打学术违规一事对方舟子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复旦大学对外公告本校三起学术违规事件,引起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很大反响,您如何看待复旦大学的做法?

    方舟子(以下简称方):首先,要肯定复旦大学的做法,复旦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面。以前也有一些学术违规事件被学校处理,但学校一般不发公告,只是在内部进行处理,因此,此次复旦大学集中通报三起学术违规事件是很大的进步。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公告是指名道姓的,以前有一些机构,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曾公布过一些学术违规事件,但都是匿名的,连单位都隐去,相比较而言,这次复旦大学不怕自揭“家丑”,是很大的进步。现在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愿意处理学术造假事件,认为那是丢人的事情。实际上,学术造假本身是丢人,但处理了就不丢人,反而能够提升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复旦大学此次处理学术违规事件的透明度还可以更高一些,比如共接受了多少起举报,有多少是属实的,有多少是不属实的,也应该公开。

    记:网友对复旦大学此次的处理结果也有很大争议,有的认为过轻,有的认为过重,您认为呢?

    方:复旦大学此次对学生的处理比较严重,但对老师的处理有些偏轻。学生造假,老师应该负主要责任,有很多学生造假,是老师纵容的,学生比较糊涂,看老师做了就跟着干,老师不能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学生,不出问题就占有学生的“劳动成果”,有福同享,有难却不同当。

    记:您认为目前国内学术界经常出现造假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方:一是个人品格问题,二是制度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是制度问题就不追究个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光追究个人责任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有些造假是被逼出来的,比如一稿多投现象,国内高校对发表论文的要求过高,比如博士研究生至少要发2~3篇论文,硕士至少要发1篇论文,由于这种过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就不得不先抄一篇。

    导师也有压力,比如评职称,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发表的论文越多越好。有些学校好一点,会看论文发表的期刊的质量,但仅看期刊的质量也不够,能发表并不代表论文水平高,要看具体论文的学术水平。比如现在国内发表在高档次期刊上的论文增多了,但被引用的其实并不多,因此还是要看论文本身的质量,看这个人的整体工作。但往往进行评价的人并不懂行,他们根据论文的数量,决定是否给这个项目经费,所以这和整个学术评估体系以及资金分配都有关系。

    此外,学术腐败不仅仅是学术界的问题,现在官场上的一些作风已经被带进了学术界,很多教授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很多院士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

    记:您认为怎么才能杜绝学术造假现象?

    方:一要靠学术制度的改革,二要靠舆论监督,三要靠严厉的处理。

    “新语丝”只能起监督的作用,我们经过初步验证后把一些举报公布出来,但也只能到此为止,没有权力进行调查,下一步必须由官方机构介入,进行公开透明的处理。

    记:“新语丝”每年会举报多少起学术造假事件?有没有反馈结果?

    方:我们一年差不多揭露100起左右的学术造假事件,但一般只有几起反馈,而且会有学校来信“澄清”,但实际上往往是我们刚举报,学校第二天就来澄清,根本连调查的时间都没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