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坐头排的勇气
2007-12-27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坐在前排,意味着你无处躲藏

    ■张晨

    每周三早晨,和嘴里塞了包子慌慌张张去上大课的舍友不同,董小茜从来都是慢慢悠悠的。当别的同学忙着收拾忙着出门忙着抢教室里中间偏后的座位时,她会从容地喝完一杯豆浆,吃适量的早点,慢步走到教室。

    第一排靠左边的座位安安稳稳地在那里,等她。她从不用担心没有座位,因为前排的那个座位不会有人跟她抢。

    这学期,每周三的《法律基础》设在一个300人的阶梯教室。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快活得像个小广场。大家乐于在这里联系感情,上课时坐在一块儿,下课的时候一起聊天或者去厕所,这些,对大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娱乐。

    而董小茜则显得有些“清高”,她从不在课堂上看闲书嚼口香糖,从来不会把头发放下来挡住耳机进入音乐世界,更不会两个一群三个一伙地占了座位说小话。坐在第一排,对于董小茜来说,已经不需要什么勇气,而只是一种习惯。她需要追着老师的眼睛,需要点头回应老师的问题。

    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小学的时候,她也爱坐在教室的中间偏后位置上,藏在人群里,让老师找不到她。她最喜欢在橡皮上面画小人儿,在课本空白的地方画一个个巨大的眼睛。而这一切,从她父母离婚那天起,悄悄开始改变。

    九岁那年的冬天,董小茜的父母离婚了。从此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开始记事儿的小茜永远不会忘记爸爸拎着行李走出家门时,妈妈坐在沙发上喝水的样子。她的妈妈从不发火,生气时、伤心时、难过时……就会一杯接一杯地喝白水。

    爸爸离开后,董小茜就是董小茜了,之前她有另外一个姓,一个好听的复姓。然而这个名字,和她的爸爸一样,再也没有出现在她们的生活中。一开始,外人都料想董小茜和妈妈的生活会很辛苦,因为曾经他们是那么幸福的三口之家。

    董小茜的妈妈是个女强人,当地有名的外科一把刀。妈妈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要比男孩子好。妈妈的偶像是撒切尔夫人,这个英国人之所以打动她,只因为她小时候连做公共汽车都要坐在第一排。

    坐在第一排,在董小茜的妈妈看来,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她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糟糕的婚姻,开始了和女儿在一起的快乐生活,没有哀怨没有斥责。坐在前排,意味着灾难到来时,你无处躲藏,必须面对。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教育她永远要坐在前排,董小茜的妈妈也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前排的位置让你没有地方把自己藏起来。既然没有办法躲藏,就只能全力以赴,迎接各种目光。

    董小茜就这样兢兢业业、雄心勃勃地在第一排度过了以后十多年的学校时光。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常常让她成为所有老师最早记住的学生。

    考试的时候,第一排对董小茜来说就更重要了,如果说上课时坐在前排意味着她在认真听讲渴望知识,那么考试的时候,第一排的位置就意味着,她要大胆检验自己的知识。

    在一场一场的考试中,坐在第一排的董小茜,仿佛胸前被人别了标签:我不抄。

    这次,领导记住了他的名字

    ■薛岛

    这个周一,刘敬刚起得格外早。他仔细刮了胡子,认真打了领带,提前半个小时到了公司。

    以前,他总是踩着点儿进入会议室,坐到会议室后排自己部门的小圈子里,安静地“听”会。

    刘敬刚所在的这家集团,每周一早晨都要开一小时以上的一周总结会议。会上,技术、销售、人事等部门轮番重点发言后,外联、后勤的事情就一笔带过了。渐渐地,这种议程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周会议上坐在会议圆桌旁的总是热门部门的同事,而外联、后勤这样的部门,总是坐在别人后面的折叠椅子上。

    有事汇报的时候,他们在别的部门后面仰着头扯着脑袋汇报,没事的时候,则就此散会。

    日复一日的后排就坐,像是一个潜规则,刘敬刚早想打破,可又怕唐突。直到上个周日,刘敬刚在单位加班,电梯里遇到分管领导,女领导笑眯眯地问他:“小何,最近工作还顺利吗?有困难要及时反映啊。”

    他嘴上胡乱答应着,心里却别扭极了:来这家公司已经快三年了,工作做了不老少,人缘混得也不错,可分管领导还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反省了一个晚上,刘敬刚决定从例会开始改变:谁规定只能技术、销售、人事坐在圆桌上啊?为什么我们外联不可以?!

    他决定不再躲在后面,也要坐到前排去。他进门后没有和部门同事一起缩在后面,而镇定地走到了圆桌旁,落座。准备了一晚上的发言说起来还是有些紧张。他简单介绍了公司下半年的媒体联络事宜。

    说完后,领导补充发言,开头是:“刘敬刚的想法不错,这个计划……”刘敬刚在心里笑了。这次坐前排算是值了,起码,领导记住他的名字了。

    好在只需要“背对”而非“面对”

    ■颜米

    教室里的第一排永远是空着的。

    只有个别时候例外:后面的座位爆满,而姗姗来迟的同学左顾右盼地踅摸半天,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下脚”的地方,只能无奈地前排就坐。

    李然倒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她人缘好。每天早上,总有小姐妹早早来到教室,掏出课本、围巾、手套、水杯等一系列可以拿来占座的东西,占领一排位置最好的座位。所谓“最好的座位”,往往处于教室中间位置,坐在那里,不显山不露水。

    等到李然走进教室,总能远远地看见姐妹们朝她招手:快来快来,给你占座了!而她,每次都是自然而然地走过去,朝她们笑笑,说声谢谢,然后坐下。

    中间的位置好就好在,老师讲课时,如果愿意听,这个距离能集中精力不会受太大干扰;如果不愿意听,做点儿自己的小动作,跟周围的人聊聊天,或者干脆趴在桌上睡一觉,也是很隐蔽的。

    大一大二两年,李然都是这么过来的。有趣的是,她在班里的“地位”也是中不溜儿,要不是人缘好,她肯定是个很容易被遗忘的角色。

    大三开学,李然想改变一下。毕竟,这个学期的课大部分是专业课,成绩再不能这么不好不坏地晃悠了。可是,改变从哪里开始呢?

    斟酌再三,她决定坐头排。

    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坐头排就意味着,要时时刻刻处于老师的近距离监控之下,迎接他的眼神,随时准备回答各种各样的课堂提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坐在最前面,还意味着要接受全班同学的注视。对一个一贯低调的人来说,这需要不小的勇气。

    这天李然走进教室,对朝她招手的女孩们笑了笑,径直走向第一排正中间那个座位。“李然!过来呀,给你占座了!”不用回头,她都能听到后面传来的声音,甚至能看得到同学们吃惊的表情。李然知道,如果她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坐在前排似乎无可非议—这个位置就应该是为刻苦学习的好学生准备的。可是她,偏偏成绩中游,默默无闻,冷不丁地像这样把自己搁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些突兀,也显得有些“越位”。

    好在所有人都坐在身后,她只需要“背对”而非“面对”。

    从此之后,头排的座位就属于李然了,她也慢慢习惯了这个孤独且显眼的位置。

    期末考试之前,同学们像商量好了似的借她的课堂笔记,有什么不懂的,也都愿意来找她问问。那次考试,李然所有专业课的成绩都是优,一举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于是,头排的座位更是非她莫属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