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新知
保护孩子的助人本能
2007-12-27
王晓燕/编译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有这样一种论调开始泛滥,人生来是自私的。果真如此吗?科学家通过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2006 年,德国心理学家FelixWarneken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孩子就存在自发的、不计较奖励的助人行为。

    研究人员召集了24名18个月大的孩子参加实验。研究设计了10个不同的情景,在这些情景中,一名男性实验员陷入困境,其要完成任务的难度是不同的。实验要求孩子能够辨别出实验员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出现了怎样的困难。

    实验员面对的困境分为四类:第一,接触不到物体,比如东西掉在地上,想捡起来却够不着;第二,有物体挡着,比如想将杂志放到柜子里,但柜子的门关上了,实验员只好使劲儿撞门;第三,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比如实验员想把书放到一堆书的上面,但是书却掉了下来;第四,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实验员的汤匙掉到一个盒子的小洞里,想掏却掏不出来。

    每个实验任务的前10秒,实验员都专注于自己的物体。接下来的10秒,实验员交替看物体和孩子。最后10秒,实验员一边交替看着孩子和物体,一边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比如叫道“我的书”。

    结果发现,在不给孩子奖励和表扬的前提下,孩子在10个实验情景的6个情景中,都会去主动帮助实验员。在每类任务中至少有一次,比如帮实验员捡起东西,将书堆起来,打开柜子的门,打开盒子取出汤匙。24个孩子中有22个至少帮助了实验员一次。而且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孩子都是立即去帮助实验员的,即在最开始的10秒之内,而不是等到实验员看他们,或将困难说出来。

    由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孩子完全是自发地去帮助别人。这些帮助一个陌生人的行为,也不能给孩子带来任何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所以完全没有功利性。解释孩子助人行为的唯一可能解释就是,人生来就具有助人的本能。而人类后来表现出的自私行为,也许是后天的教育不当或受到其他恶劣思想的影响才形成的。

    这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育中保护孩子天生的纯真的助人行为,而不是让他们走向另一个对立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