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送温暖缘何遭遇尴尬?
2007-12-27
“新华视点”记者 王勉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岁末,正值访贫问苦、扶贫济困的“旺季”。在这股暖流的涌动下,一些困难家庭和个人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救济,切身感受到社会温暖。然而,几位志愿者日前向记者讲述了他们送温暖中遭遇的尴尬,个中滋味让人深思——

    志愿者献爱心遭冷遇

    在南宁市某公司做会计的王女士日前向记者讲述了一次献爱心经历:12月15日,她得知一爱心组织要为南宁市某社区运送爱心物资,但因车辆不够为难时,立即表示用自己的车去送。当三辆满载爱心物资的车队开进该社区时,却发现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场。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志愿者:“今天是周末,别人要休息,领导就派我一个人来。”气氛一时变得尴尬。最后志愿者们无奈地自己从车上卸下爱心物资。

    “为什么志愿者能牺牲休息时间为社区送爱心物资,社区工作人员就不能牺牲休息时间来接收物资?”王女士委屈地说。

    志愿者刘先生也有同样的遭遇。他和一些志愿者日前到达南宁一家福利机构时,恰逢另一家单位在此献爱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来献爱心的人太多了,建议志愿者们将爱心物资搬到单位食堂堆放,然后等待。这期间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来招呼爱心队伍。刘先生说:“我们去献爱心,就是为了做点好事、实事,并非一定要有很多人来接待,但至少工作人员要热情,更不能把接受爱心当作一种负担,让献爱心者心凉。”

    一位到某学校献爱心的企业代表在遭到“排队”“不理不睬”接连冷遇后感叹:“态度如此冷淡,让送爱心变成了冷冰冰的程序,这样的事情有啥意思,慰问金不发了。”

    接受爱心=自曝家丑?

    不光是遭冷遇,有的单位领导认为接受爱心,是在给自己单位“自曝家丑”“抹黑”。

    广西一家媒体成功地组织了多次送温暖活动。不久前,这家媒体又组织了一次爱心活动。一位参与报道的记者说,整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帮助了很多困难群体,但有些问题也让活动组织者心寒。

    她说,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捐款捐物,她满腔热情地去南宁市某学校采访贫困学生,目的是如实向社会告知需要帮助人群的状况。不料该校领导一再强调:“学生只是没有新衣服和厚衣服穿,如果报道后,社会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学校来就不好办了。”

    同样,一媒体记者在搜集贫困学生资料时,拨打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一些学校的电话,一连拨打了20多所,其中10多所学校都称“我们没有贫困生”。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称,学校不是没有贫困生,而是担心把贫困生的情况报道出去后,上级领导会认为他们工作没做好,把贫困生推向了社会,给学校“抹黑”。

    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也曾经埋怨记者,原因是该社区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情况见报后,领导认为揭了社区的“短”,将他“狠批”了一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副教授潘世贵认为,就我国目前国情,一个地方有几户贫困户,有几个贫困生,这很正常,也不丢人。问题是如果作为地方官员,不去关心这些人,而是将这些客观存在的贫困掩盖起来,让这些困难群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失职,彻底的丢人。

    四因素让爱心活动大打折扣

    纵观各种献爱心活动,之所以出现送了温暖不领情,除了接受爱心的单位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外,以下四个因素让爱心活动大打折扣。

    ——破衣烂衫献爱心,没有几件真像样。个别地方花费很大精力,看似组织了大批爱心物资,结果仔细检查,全是破衣烂衫,而且脏乱不堪,这样的爱心物资,谁要?

    ——注重场面搞形式,前呼后拥去作秀。有的送温暖提前几天通知媒体。届时,长长车队,大队人马。接待者也生怕照顾不周,主要领导出席,有的更是上上下下全出动。复杂的程序和仪式搞完后,一些接收单位为了表示谢意,还要尽其所能招待一番,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献爱心有明显标榜自己善举,提高自己知名度之嫌。

    ——一拨一拨敬老院,爱心之路待拓宽。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有效引导,送温暖者首先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贫困人口较多的社区等地方。于是献爱心活动一拨接一拨扎堆而至。一位敬老院的老人,一天之内有六拨人提出要给其洗澡。儿童福利院的院子一天之内被打扫了多遍。献爱心要排队,接受爱心者麻木。

    ——不管用上用不上,先入为主送温暖。送温暖的目的,哪怕是一件衣服,一袋大米,只有让对方能用得上,才能感受到温暖。但是,事实上很多送温暖者先入为主。不管对方需不需要,只要是爱心物资就一股脑送,结果没有送到“心坎”上。原本很多贫困山区群众更需要的过冬衣物,却被大量送到城市社区。当然,城市的低保户、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困难群体同样需要实物,但相对而言,向城市困难群体送技术、送就业岗位、送培训机会、送观念更新更显得理性。据新华社南宁12月2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