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
星期
人物志
2007-12-28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播火者

    方永刚教授应运而生。

    作为“忠诚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自身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越来越好”的生动教材。

    身为政治理论研究者,方永刚无疑是十分勤奋的,一些数字可以说明问题:每年花费5000多元购买书籍,主编理论专著16部,一人开13门课,几年时间作报告超过1000场。

    用解放军特有的说法,对创新理论,方永刚“真学、真信”,最关键的是,他不知疲倦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做好党的政治翻译”。

    听过方永刚讲课的人,都会被他充满激情、通俗易懂的演讲吸引,农妇、下岗工人、农民工、警察、水兵、官员,各个阶层的人,方永刚都可以用自己的魅力吸引他们,讲得他们心服口服。

    一次在某部演讲,方永刚从下午讲到傍晚,官兵们还是不过瘾,晚饭后,方永刚又讲了两个小时。“歌星唱歌有返场的,讲政治理论课,谁见过返场的,方永刚做到了!”一位领导感叹。

    2006年11月,方永刚被诊断出结肠癌晚期。随后,他得到了最好的治疗。躺在病床上的方永刚仍然学习不止,他向采访他的中央台记者诉说:我有个心愿,当召开党的二十大的时候,我到了退休的年龄,所以我还要讲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祝福他。

    “秀才”当了兵

    有多少地方大学生入伍当了军官?保守估计……数字保密!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二炮某旅技术营营长曾满军是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的成功代表。这话的背后就是,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直面这些反而能让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

    家境优裕、当过学生会主席的曾满军入伍时想的和很多人一样,“到部队锻炼锻炼”。但当都市的繁华渐渐远去,单调艰苦的军营生活扑面而来时,不少人的激情万丈渐渐萎缩成郁闷和消沉,立即转业或者混到转业成了一些人的出路。曾满军也经历过这个不适应期,但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努力适应了环境。

    曾满军绰号“蛮牛”,不服输的蛮劲帮了他。专业不行,虚心向老兵学、向书本学,下工夫学,很快他就出类拔萃。这些年军事比武,曾满军连续11次夺冠。学习带兵,曾满军当然明白什么是“以人为本”,他带过的兵都和他感情深似兄弟。

    幸运的是,曾满军周围有不少宽容、爱才的好领导。他直来直去的性格多少次让上级下不来台,好在,领导知道这个人认理儿,对事不对人。事后反倒说:“这个干部,很难得!”

    套用那句话:成功者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各有各的不同。经验不就是典型的意义所在吗。哼哼,尽管今天的人们瞥见“典型”两个字都要在心里泛起一种众所周知的情绪。

    女心理师

    “缺氧咱就抽根烟,寂寞咱就使劲喊,想家咱就爬爬山。”这首《当兵走阿里》唱的就是边防女医生汪瑞工作的地方。

    边防军人不容易。常年戍守在生命禁区,一年四季与雪山相伴,长时间的隔绝封闭使他们更容易诱发抑郁、烦躁情绪。当在喀什做医生的汪瑞获得进修机会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心理学。

    别人的工作都是争取从山上到山下,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汪瑞身处的海拔却是越来越高,先是要求调到喀喇昆仑山某边防团,后来再上到藏北阿里军分区。

    汪瑞是这群高原迷彩中的一片绿,也是这天地间满眼雪白与褐黄里的一点红。8年来,汪瑞的足迹踏遍防区每一个偏远的哨卡,战士们亲切地叫她姐姐、阿姨、妈妈。

    她宿舍的电话成了咨询热线,条件允许后,汪瑞又开通了网站,让官兵们更无顾忌地寻求帮助。

    官兵们需要她,家人也需要她。汪瑞对儿子和同是边防军官的丈夫有着说不完的愧疚。被撇在河南老家的儿子小时候一看到电视上的女军人就叫妈妈。多年来,汪瑞从来不和丈夫同乘一辆车,后来她吐露心迹:高原上危险,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得给孩子留个亲人。

    官兵们说:汪医生,你就是这高原上的春天。汪瑞觉得这是对她最高的评价。

    天使在人间

    在黎秀芳91年的生命里,“护士”是一个神圣的词。护士是传递爱心的天使。她说过。

    黎秀芳被人们尊称为“新中国现代科学护理奠基人之一”。她从小仰慕“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精神,1936年,19岁的黎秀芳违背父亲的意愿,报考了高级护士学校。

    护校毕业后,受“医学救国”思想熏陶,黎秀芳又不顾家人重重反对,毅然奔赴大西北,从事心爱的护理工作。1948年,身为国民党中将的父亲飞赴兰州劝她去台湾,她考虑了3天,拒绝了。

    一直到2007年,黎秀芳没有再离开兰州。

    解放后,黎秀芳担任了部队一所医院所属高级护士学校校长,言传身教培养护理人员。在她的教育中,护士必须由那些有爱心有修养的人来担当,她要求学生必须干净整洁、仪态端庄。黎秀芳和同事共同创立的护理制度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并沿用至今。她精心培养的学生超过5000人。

    “文革”中,黎秀芳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两根肋骨被摔断。1978年,平反后的黎秀芳第六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次终于被批准。退休后的她继续为振兴护理事业忙碌奔走。

    1997年,80岁的黎秀芳被授予“南丁格尔奖章”,这是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

    和一些护理工作者一样,黎秀芳终身未婚。这位解放军文职将军生活极端简朴,2007年7月,黎秀芳病重之后,将80万元存款捐赠医院,用于奖励优秀护理人员。

    据说,黎秀芳弥留之际,反复呢喃着:阿爹,阿爹,我要回家。

    王牌试飞员

    爬升,平飞,机头迅疾上仰,一直伸展到120度,飞机仰面竖起缓缓坠落,几秒钟后,迅速改平。这就是飞行界著名的“眼镜蛇机动”。试飞员李中华做过100多次这个各国飞行员梦寐以求的动作。

    李中华是中国的顶级试飞员之一,试飞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运输机等三个机种26种机型。凭着勇气与智慧,李中华大胆挑战了“失速螺旋”、“低空大表速”等高难度课目。在国产歼-10飞机研制定型过程中,李中华和战友们作出了重大贡献,被专家们称赞为:掌握了飞机的灵魂。

    痴,迷,这是做事有大成就的境界。李中华迷恋试飞事业。“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个试飞员,那就是我。”他语气果决。

    试飞员是一项勇敢者的职业,风险性极高。飞行18年,李中华经历过20次空中险情,其中5次重大险情。最近的恐怕是“5·20”传奇。2005年5月20日,李中华和战友试飞有“国宝”之称的国产首架新型三轴变稳飞机。在飞行试验过程中,飞机突然发生滚转,在500米高度倒扣过来,急速冲向地面。李中华异常冷静,尝试多种操作,最后果断关闭了电源,失控的飞机终于平稳着陆。惊心动魄的过程不过7秒钟。塔台上的人们惊呆了。

    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到了后续的故事:事后,儿子从报纸上得知此事,问他:“爸爸,飞机怎么了?”“翻过去了。”“翻过去了怎么办?”“再翻过来呗。”

    高明,高明?

    参军是高明人生中的一段插曲,这插曲鸣奏出雄壮的交响乐。

    高明是一名优秀士兵。自身的高素质使他入伍后迅速成为一名出色的解放军战士。这位家乡高考第一名训练拿到了全营5公里越野冠军,他一年就完成了有些同志六七年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他的表现甚至对部队的管理和文化带来了一些冲击。

    高明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在校参军的大学生士兵。”对高明的宣传彰显了军队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

    北大学生参军也引发了人们讨论的热情。有人评论说,高明真是高明啊,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那可是未来企业的管理者。现在不都喊着“向解放军学习”吗,高明就是部队管理的亲身体验者,有了如此独特经历,对未来进步可是一项难得的资历。

    不,不,如此思考,着实是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看看高明的《我为何南行从戎》、《我的军营大学》,高明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也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不要把他的选择庸俗化。

    但是,高明毕竟属于他这个年龄,他成长的道路还很长。高明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回到北大后他说:我以后要远离媒体。

    今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士兵会参军来到部队,我们期待着什么时候,北大学生入伍不再是新闻。

    鹰击长空

    李剑英原名“李建英”,18岁从河南郑州被征召为飞行员时,他把“建”改成了“剑”,他喜欢这个英气逼人的“剑”字。

    他的确是一柄纵横云天的“杀敌利剑”。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他“老英”。“老英”从军25年,成长为“全天候”一级飞行员,历经四次改装,他每次都是首批放单飞。

    2005年西北一次演习中,李剑英驾驶老式战机采用灵活战术,一举将先进“敌机”“击落”。“老英”还遇到过发动机空中停车险情,他沉着冷静,一分钟就重新开车。

    这个勇敢的汉子,在战友的心目中,也是一位值得信赖、憨厚实诚的朋友。尽管自己经历坎坷、经济窘迫,可李剑英对战友总是慷慨大方、有求必应。他尊重周围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一个新兵。

    人们不相信这么好的人竟然走了。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驾驶飞机训练返回途中,遭遇鸽群撞入发动机,本可以弃机跳伞的李剑英,为了航线下村落里老百姓的安全,选择了保全战机,飞机在迫降过程中撞上水渠护坡爆炸解体。

    李剑英牺牲后,每天都有战友或者当地的村民来到那片被烈焰炙烤得焦黑的土地上,点上一支香烟、浇上一瓶酒、插上一朵菊花,怀念他。

    纵身一跃的壮烈

    橙黄欲滴的菊花一枝一枝被抛撒到暗红色的灵柩上,28岁的解放军军官孟祥斌静静地躺在6名战友肩扛的棺木里,一如生前和战友那样的亲近。堆放如山的花圈、悲痛欲绝的亲人、成千上万悲伤的悼念者,孟祥斌看不到,听不到,他再也醒不来了。

    泪水潮湿了整个金华城。“我没有抓牢他。我心里很难过,很难过。”那个劝他不要下水的大姐在镜头前泣不成声。

    2007年10月30日,孟祥斌陪来探亲的妻子叶庆华和女儿来到金华市,经过婺江桥时,碰上一名青年女子轻生。身着便装的孟祥斌立即脱掉鞋子,跳江救人。

    他甚至来不及和幸福的妻子、年幼的女儿道一声别。

    10米多高的桥,冬日的江水,一次次的托举。女子得救了。

    人们眼睁睁看着孟祥斌跳下水,眼睁睁看着他再也没有上来。

    叶庆华瘫坐在桥面上,眼见着丈夫消失在水中。3岁的女儿无助地嚎啕大哭。

    被救女子系温州人,来金华见“男友”,却发现“男友”有家室,争吵后跳江自杀。

    孟祥斌是一名出色的优秀解放军军官,他的战友们哀伤地说,他是山东省齐河县刘桥村人,家庭贫困,年迈的父母都有心脏病。

    孟祥斌的同学、老师、邻里,无法接受他离去的消息。数日后,孟祥斌的父母最后才被告知儿子已经牺牲。凝固很久后,悲恸的母亲终于哭出一声:“我的儿呀!”

    孟祥斌的故事感动了中国。他走了,留给了千千万万被他感动的人涟涟的泪水和恒久的怀念。撰文:本报记者赵飞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