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
星期
一张牌照顶两辆QQ车
上海私车额度中标均价再创新高
2007-12-28
本报记者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56042元!12月22日,上海市私人、私企客车额度投标拍卖均价再创历史新高。12月26日,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再次提醒购车者自主理性投标,不要盲目听信汽车经销商发布的所谓“指导价”。

    虽然12月参加投标的人数比上月减少了240人,政府投放的额度没变,仍是7500张,但56042元这个价格却比上月增长了1725元。显然,在当地政府对拍卖制度不松口的情况下,拍卖中标均价没有下降的趋势。

    据了解,本月既有6万元的高投标价位,也有两万元左右的低投标价位。与今年前几个月拍卖结果略有不同,12月的私车额度投标拍卖最低中标价,从上月的53800元下降至5万元,而平均中标价和最低中标价的差距,却猛增至6042元。8至11月,差距大部分在1000元之内。

    12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注意到,焦扬的回答和前几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回答大致相同,她表示,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在对完善新增私车额度投标拍卖管理办法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新办法将于明年年初实施。而新办法实施前,有关部门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于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上海市有关部门将依法查处。

    焦扬再次解释了私车额度拍卖的收入用途,她表示,私车额度拍卖收入取之于交通、用之于交通。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更加合理地使用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做到“两个聚焦”,即将拍卖收入更有效地聚焦于实施“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聚焦于进一步降低市民的公交出行成本。

    负责私车额度投标拍卖的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在12月也发出“特别告知书”,内容和新闻发言人的说法基本相同——“机动车新增额度投标拍卖中标价格持续上涨,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正抓紧研究完善投标拍卖管理办法,以应对投标拍卖价格‘虚高’”。

    值得注意的是,从12月起,投标拍卖系统设置了即时提醒环节,告知书也建议投标者“尽早投标,不要集中在最后半小时出价,也不要盲目听信所谓‘中标指导价’”。

    但无论是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提醒,还是拍卖公司的“特别告知”,似乎都没有经销商的“指导价”有作用——

    由于平均中标价高达56042元,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中标者还是投出了高于5.6万元的价位。据了解,本月不少汽车经销商向拍牌者提供的“中标指导价”为5.5万元~5.9万元。

    今年,上海市私车额度投标拍卖均价始终在4万元以上。而且,除了七八月略有下降以外,其他月份均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尤其是10月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

    记者统计后发现,2007年,上海共投放私车额度77500张,较2006年增长了12500张,全年平均中标价格则为47970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上海市私车额度投标拍卖总收入高达37.176915亿元。而根据上海市政协的一项报告显示,1994年至2006年的13年间,拍卖资金累计划入上海市财政专户也只有94.2亿元。

    由于每位投标者需支付100元购买投标卡,无论投标是否成功都不退还。今年,上海市已有116863人次参与竞拍。因此,作为上海市政府指定的唯一代理车牌拍卖者——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今年依靠拍卖车牌仅手续费就已收入1100余万元。

    虽然私车额度投标拍卖近几年来饱受争议,但上海市政府始终未曾松过口。其理由是,为了控制机动车数量增长过快,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状况。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的最新表示是“上海市实施中心城区新增机动车额度总量控制政策已有十多年,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有专家认为,车牌价格过高间接导致小排量汽车很难进入上海市场,这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说法有矛盾。

    当地媒体时常引用的一个数字是,“自1994年对新增机动车实行投标拍卖以来,上海市减少了约125万辆机动车投放”。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现实却是,大量在上海购车的消费者不得不转到上海周边的江浙等地去上牌照。众多上海消费者被迫开着外牌车行走于上海街头,早已成为中国汽车消费中壮观又滑稽的奇景。当然,这些外牌车并没有计算在上海投放的机动车额度中。

    另一个经常被上海市政府强调的理由是“借鉴国际经验”,但实际上,目前只有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区是通过控制牌照发放来限制私车数量的。但和上海不同的是,新加坡和香港本身分别就是国家和长期的单独关境区,具有地域封闭性,而且两地都是要拿到牌照后才买车。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汽车保有量多并不可怕,关键是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不要让车辆在热点时间集中到热点的路段上去。目前,就拍牌方案本身而言,是不是真正有利于当地城市的长远发展,值得深思。本报上海12月2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