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已经度过快三年的大学生活了。近三年来,有困难,有坎坷,有辛酸,有无奈,更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温暖着我的心,有无数只手支持帮助我度过困难的日子。三年前,我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圆自己的大学梦。
我的家乡云南巧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村民们没什么文化,思想观念很落后。在我们的村子里,人们根本就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看到部分外村学生花了很多钱上学,结果却没能找到好工作后,许多家长只让孩子念完初中,就逼着孩子出外打工挣钱去了。
我父母是村中唯一支持子女上学的“另类”。1998年我正念初三,当时大哥上高中,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家里唯一的收入便是父母在几亩贫瘠的土地上不分日夜的劳动所得,为了供我们兄弟姐妹上学,家里已经欠了一万多元钱的债。那年中考,平时成绩很优秀的我,由于压力太大,老担心家里的经济问题,最终以十多分之差,与高中无缘。
之后,我走过许多地方,我代过课,当过渔民、建筑工人、矿工。可是,无论到哪儿,无论干什么,我心中都一直怀有一个大学梦。我常想,假如家里有钱供我念书,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我要用事实来证明读书有用,为村人树个榜样,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出一份力。无奈家里太穷了,我只好将自己的愿望藏在心底。
2001年,在云南个旧老厂振兴矿打工的我,偶然得到中、高考不再限制年龄的消息,我为此欣喜若狂——因为贫穷和年龄偏大,我原以为这辈子与大学无缘了呢。
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这年10月,20岁的我又回到了离别三年多的校园,到苞谷垴中学复读,2002年9月考入巧一中。2005年9月,24岁的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作为一个贫困山村的孩子,想上大学谈何容易?当时,大哥刚从昭通师专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而弟弟妹妹所需要的学杂费也越来越多,家里已经欠了3万多元的债。为了供我们姐弟念书,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所有的农活都由母亲一个人承担。
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后,全家人又高兴又担忧,在贫穷的农村,几千元的学费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快就到了开学的时候,我和父母东挪西借,仅仅借到200元钱,连路费都不够。我又一次想到了放弃,可是我又那么不甘心。难道我也要重复父辈们的生活?难道要让落后的观念在村里永远盛行下去?难道就不能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不行,我决不能放弃,我要到学校看看还有没有办法。
就这样,我揣着200元钱,来到了学校。当时辅导员兰老师、系主任乔老师、院长梅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非常重视,他们不断安慰我,叫我别着急:目前国家助学政策很完善,会有解决办法的。“我们的承诺是决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失学”,“学校有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学金,以后你还可以兼职挣点生活费”,“别担心,先申请助学贷款,再想办法给你申请每月120块的困难补助”……就这样,我的问题解决了,终于可以安心上学了。
如果没有完善的助学政策,没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我做梦也不敢想我能圆自己的大学梦。现在,我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
(本版征文由本报记者谢湘、原春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