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通过对自我的反思,现在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想一想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是我自己,同时也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父母的孩子。平时做事要想到别人的感受。同学们都说我比原来要‘温柔’多了,不那么随性和张扬了。”中学生李某尝试着当了自己的心理老师,没多久,她就高兴地看到了自己的变化。
日前,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第9场心理专家讲坛上,浙江师范大学李伟健教授作了题为《做自己的心理老师——谈怎样运用行动研究开展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报告。
据他介绍,目前教育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和成功标志,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自我教育”。除了数理化文史哲这样的学科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同样也需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李伟健分析,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开始听不进父母和老师的话,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我的事我自己会管理”是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时,他们正处于自我教育的力量由弱变强,他人教育力量的作用由强变弱的“转换”关键时。因为社会经验缺乏,思维片面,好冲动,如果此时他们自我教育的力量又没有发挥出来,就会表现出烦躁、逆反、盲目追星、缺乏自律、不能自控、反社会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青少年这个人生的特殊时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李伟健说,实际上,青少年是十分乐意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一份针对215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当碰到心理困扰时,他们最主要的解决方式是自我调节(70.5%)。
如何才能成为自己的心理老师?李伟健说,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阅读心理辅导”、“空椅子疗法”、“自我成功教育”等等。他主要分析了行动研究法。近年来,他在浙江的一些中学进行了这种方法的推广,发现效果很不错。
到底该怎样进行行动研究呢?李伟健提到了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要明确问题,确定选题。一个人需要解决的心理素质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确定选题时要注意,选题太大,会无从下手,太小则价值不大,专业性太强会不易实施。另外,不能不作任何分析,想到一个问题就拿来做,也不能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
其次在明确问题后,可以通过书本、网络,或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等方式,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确定操作性强、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之后的一步很重要,就是“行动”。从根本上来说,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个人的“行动”(如学习、交往和劳动等)来实现。李伟健强调,改变往往是从一小步开始的,要改变自己,可以从易入手,从自己喜欢的事入手,迈出了第一步,就可能有第二步、第三步。很多事情,一开始会比较累、比较困难,但是取得一定效果后,便会变得比较容易。一定要在攀登的路上坚持。
第四步,是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不断评价有没有产生效果。
最后,也是被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开展行动研究,不仅需要深刻的体验,同时也需要不断的评价、反思,通过与专业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身心理的理解,促进心理素质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