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到底还有多少降价空间,恐怕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早在数年前,就有媒体站出来说:“国内汽车价格已经降无可降。”然而,今年市场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降价潮”依然荣登汽车市场年度词语榜首。
那么,2007年的降价潮与往年相比有何特点?国内汽车市场到底还有多少降价空间?什么时候才是买车的最好时机?降价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到底是捡了个大便宜,还是噩梦的开始?
2007年1月4日,上海通用率先宣布雪佛兰品牌旗下乐风和乐骋9款主力产品全线降价,调价幅度最高达9900元。虽然上海通用在新年假期后第一天就宣布调整乐风和乐骋的价格,但却算不上最早的。事实上,有多个汽车厂家在2006年年底就宣布了新年度的新价格,东风日产就是其中之一。东风日产从新年第一天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春节大礼包”之“五福临门礼动新春”大型促销活动,宣布从1月1日起,凡购买东风日产旗下的任何一款车型,都能获得超值回报。与此同时,东风日产还推出了价格从14.38万元起的新款轩逸1.6L。
春节过后,降价更是则成为车市主旋律,东南三菱、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等都进行了全面的价格调整,掀起了2007年车市的第一波降价潮。一汽大众于3月7日宣布正式启动“突破07行动”,在市场持续火爆之际对麾下主力车型捷达、新宝来、高尔夫、速腾等产品及价格重新定位,旨在增强全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幅最高达2.1万元,涉及降价的26款车型平均降幅在9000元以上。3月15日,上海大众正式宣布启动“E计划”,对旗下POLO劲情、劲取、桑塔纳3000和途安四大系列车型的销售价格进行调整,最高降幅达1.1万元。
此轮降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降价车型主要集中在中级车,经过此轮降价后,市场主力中级车型都已降至10万元左右。有市场人士分析,降价一方面是因为经销商之前已经让利促销,官方降价主要是对经销商促销的追认,另一方面,节前普遍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况有了明显的缓解,也是各中级车型竞相降价的原因之一。
5月18日,东风悦达起亚打响了车市第二轮“跳水”的枪声。东风悦达起亚下调旗下嘉华、远舰、RIO千里马三大系列车型的市场指导价格,降幅最高达3.2万元;紧随其后,5月21日北京现代也调整了旗下主力轿车伊兰特、索纳塔的销售价格,降幅高达1.5万元;仅一周之隔,一汽丰田于5月28日在推出卡罗拉的同时,对外宣布旗下小型入门级轿车VIOS威驰调整价格,相对于以往价格,VIOS威驰4个级别车型售价分别下调5000元。
韩系车的降价,最主要的原因是销量下滑,市场份额萎缩。原本就处于价格低洼的韩系车不得不再次祭出价格利剑。只是,此次降价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韩系车降价之声未落,日系和欧美车企立刻围追堵截,不让其有可乘之机。7月3日,福特福克斯全系列产品实行新的零售价格标准,最高降幅达到1.2万元,这是福克斯上市21个月以来首次全线调整零售价格;7月15日,东风日产推出了“轩逸周年庆圆梦1+1”的大型回馈活动,变相对轩逸展开4000元~1.5万元的优惠促销。
无奈之下,8月3日,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再次宣布对赛拉图进行降价,最高降幅达1.4万元,这是东风悦达起亚2007年来的第二次大幅降价。9月4日,北京现代也再次实施了降价行动,伊兰特、雅绅特和索纳塔三大品牌同时价格大幅调整,最高降幅达1.6万元。降价,成了汽车销售的根本动力,也成了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诱因。
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国内不少汽车企业,轻营销,重降价;轻平时,重年节;降价之与营销,可以取得以一当十之效;年节之与平时,大有一劳永逸之功。于是,对年节降价产生依赖感。没有降价就没有营销,降价几乎成了营销的代名词了。更令人担心的消极的影响是,一部分企业既想降价又想赢得利润,只能在降质减配上面做文章,最终使品牌形象、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受损。”
而这种近乎急功近利的做法,在2007年的汽车市场,几乎波及所有汽车厂家,包括价格坚挺的德系车和日系车都卷入了降价的混战中。年关将至,降价似乎变得更加血腥,汽车市场变成了菜市场,为了完成年度销售任务,拿到返点,经销商们开始了更加残酷的互相残杀。这样的后果是,原本依靠价格优势营销的自主品牌和韩系品牌的领地被一步步侵蚀,日系品牌成了中国车市的领头羊。另一方面,价格战的触角越伸越长,从豪华车到中高级轿车,从中级车到经济型车,再到微型车,无不暗流涌动。
不久前,某业内专家断言:汽车市场的价格战预计到2010年基本就结束。他认为,降价不会一直持续,因为厂商还要顾及利润。这个预言能否成真?一般来说,汽车价格是由自身价值、需求、竞争对手等因素左右。我们可以想象,3年后汽车国产化持续加速,成本不断降低,利润上涨获得新的来源,降价空间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2010年车市需求仍旧处于高速增长期,竞争仍旧激烈,但还不太可能出现寡头竞争的局面,厂商降价促销的压力仍旧不会消失。
另外,反观产业发展史更加长久的家电、IT等行业,不论其成本如何变化,集中度如何提高,降价潮同样是此起彼伏,“一团和气”的景象从未出现。因此,无论是数年前的降无可降,还是现在的价格战结束论,都未免有些自作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