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
星期
世说新旅
乐观接受国人过“洋节”
2008-01-04
燕海鸣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从今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农历传统节日将成为公共假期。这一变动体现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的价值。而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节日也因拥有热闹的市场,继续快速流行开来。从大家最早熟知的圣诞节,到后来的情人节、愚人节,再到最近两年开始被青睐的感恩节、万圣节,不一而足。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生活节奏中,洋节的影响力似乎一度有取代传统节日之势。

    这一现象令许多人忧心忡忡,他们将传统节日的失势视为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入侵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有人将西洋节日在国内的兴起称作“文化殖民”。传统节日和西洋节日在他们眼里势如水火,无法共处。似乎只有支持传统节日、抵制洋节,才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道。如果这种“抵制”仅仅是一种唤起国人重视传统文化的手段,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些人真的认为中国人就只能过中国的节日,不能过西洋节日的话,那未免太过偏激了。

    实际上,我们的传统节日生命力旺盛,根本不是“大熊猫”,需要被如此保护。更重要的是,西方节日与其说是与我们的传统价值观相冲突的异文化入侵,倒不如说是补充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缺憾。比如,“母亲节”就将传统的“孝”的观念赋予了一定的温情成分,让孝顺不再只是一种家庭伦理道德上的说教,而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母子情。再比如“愚人节”,教会了我们另一种让生活充满幽默的方式,给略显平淡的4月增添了些许情趣。

    更有趣的是,许多西方节日来到中国后,都被我们用很“中国”的方式改造了。例如每年11月下旬的“感恩节”,本来是美国人感激当地原著民帮助早期的开拓者渡过难关的节日。在今天的中国,这个节日却被我们演绎成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互赠感激:每到这一天,国内的朋友们便会传递感谢的话语给他人,诸如“感谢亲人、感谢朋友、感谢师长”等等。这种中国式的对西方节日的再创造,想一想,不也挺可爱吗?大家能在这样一个舶来的节日里,通过一个本不属于它本意的方式体会到“感恩”与被“感恩”的温暖,何乐而不为呢?我倒真不觉得过这样的节日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冲击。相反,它反而展示了我们重亲友、重感情的传统美德。

    与如何对待洋节相比,如何向外国朋友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则更为艰难。许多国内旅行者到了海外,由于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一知半解,经常面对外国朋友提出的相关问题无法回答或是胡乱解答,这种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过几个洋节更严重。

    比如,我们每每用英语提到春节,都会用“Spring Festival”来表达。对于中国人,或是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新年”的意思。但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不很了解的人,这样的翻译就很容易被误解成“春天的节日”。如此一来,本来承载深刻文化意义的春节,变成了一个很肤浅的普通节日。这样看来,在海外的旅行者,很自然地要承担起消除误解、正确弘扬我们的节日文化的重任。

    守护传统是必要的,但不能死守传统。只有放宽视野,包容整个人类的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守卫我们自己的文化,并将其精华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些抵制洋节的人表面上是在守护中国文化,实质上却违背了中国文化中博大、宽容的基本精神。如果真要抵制,倒该连“公历”、“星期”、“24小时”等计时法都一并算上,因为它们才是所有洋节的根源。

中国青年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