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5日
星期
公共政策信息为何变成了“明星绯闻”
2008-01-05
盟初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近段时间以来,“澄清”和“否定”是最热的两个新闻关键词。最新的版本是:关于制定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的报道登上了各媒体的主要版面,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传言新标准规定了馒头的形状。国家粮食局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规定了馒头形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网1月3日)

    类似的例子随手可拾:去年12月20日,针对网上有传闻“明年高考适逢端午节,教育部将调整时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近日对记者表示:“网上对我的话理解有误,明年高考时间不会调整。”1月2日,上海本地媒体《东方早报》披露“上海拟以居住证制度限制外地人购房”,上海市有关部门随即予以否定。同一天,多家媒体报道,今秋起,包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内的全国警校将停止招收本科生,中国的警察教育培训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由学历教育向培训教育转变。公安部当晚就作出澄清:目前公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还在初步酝酿阶段,没有形成正式方案和文件。

    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是,现在的公共政策信息就像明星的绯闻,越来越娱乐化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公众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不同的是,对于明星绯闻,感兴趣的权当消遣,可以一笑了之,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但公共政策信息却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不关注是不可能的,但关注了却又真假难辨,实在让人无所适从。

    仔细阅读这几个报道,大多内容翔实,资料全面,我们很难说是“假新闻”。但公共政策是由相关部门制定的,他们的说法无疑更具有权威性。显然,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媒体在报道新闻时的时机和场合。我们都知道,媒体有媒体的职业标准,“及时”是新闻的要素之一,能够最先把公众关心的政策信息报道出来,无论是对媒体本身还是对读者,无疑是双赢之举,事实上,这也是现在衡量一家媒体是否强势和优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新闻的另一要素“真实”难免要打上一个折扣。譬如通过外围的采访而作出自我推断,根据个人官员的话语而得出结论等等——不能说这样的报道完全是假的,但一定程度上这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进而误导公众。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而言,公共政策信息的娱乐化倾向也折射了信息发布制度的不健全。为什么媒体一报道,公众就会相信?因为听不到更权威的声音,我们还缺乏一个清晰、稳定和畅通的公共政策发布平台。尽管现在许多政府部门都建立了发言人制度,但是很多公共政策尤其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并没有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得到公布。事实上,很多公共政策早已是大势所趋,甚至已成既定事实,但就是没有政府部门出面正式表态,这给了媒体很大的发挥余地。

    公共政策信息不仅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因此,如何实现媒体与政府部门的“无缝对接”,保证公共政策信息发布的正规化和常识化,以使公众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媒体和政府都需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