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5日
星期
岂能培训老板规避劳动合同法
2008-01-05
徐林林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少培训机构已在等候企业老总及人力资源经理上门求学。但这类培训,并未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上,而是替资方着想、为老板解忧,强调授以规避该法条文的高难度技巧。(《北京青年报》1月3日)

    所谓“技巧”包括:如何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续签、辞退违纪及未违纪员工方略,怎样应对工会组织成立、集体合同谈判策略,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应用人事外包及劳务派遣权利,等等。据说,不少“培训大师”,除了身为劳动法专家外,还有打劳资官司的实战经验。

    必须看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滴水不漏的法律法规,已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不例外。此前,从深圳华为裁员风波,到家乐福违法与4万员工重签合同,不少企业就开始考虑,如何规避这部法律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一些培训机构则看中了其中隐含的巨大商机,不失时机地打出“劳动专家现场说法”的旗号,把如何“规避”当成了劳动合同法培训班的卖点。这种通过歪曲、肢解法律条文,教人怎样钻《劳动合同法》空子的“生意经”,虽说从法治层面而言,目前可能很难受到有效制约,但从市场伦理、职业道德角度来看,是相当无聊的,势必引发广泛的质疑与应有的谴责。

    《劳动合同法》用法律手段对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调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劳动关系双方达到实质上的平等与和谐。按说,这是整个社会的福音。培训机构怎能为了牟取经济利益,公开教人如何挖空心思与《劳动合同法》较劲呢?尤其是那些体制内的劳动法专家,为高价“讲课费”所惑,居然吃里扒外,四处跑场,哪里还有半点良知与气节可言?

    再说,目前只是出台了《劳动合同法》条文,企业、单位具体落实起来,还需参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的实施意见及相关解释。某些培训机构现在推出的培训内容,到时候很可能都不管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是涉嫌商业欺诈?建议各地工商部门好好研究一下,不妨提前发出市场警示,以免企业老总及人力资源经理们,昏昏然上当受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