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6日
星期
社会学视野
如何以最小代价化解深层次矛盾
2008-01-06
■沈杰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编者的话

    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2008年已悄然来临,人们又在期盼和憧憬着什么?2008年,随着北京举办奥运会、新的劳动法的付诸实施……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新农村、INTERNET、房市、股市、劳动力市场……将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发展趋势如何?

    新年伊始,《思想者》副刊以《2008:我们期盼着》为主题,特刊发一期中青年学人对2008年的预测和期盼——让我们一起关注祖国前进的脚步,在我们追求自己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承担起我们应负的责任。2008:让我们一起分享思想的快乐。

    ■2008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可能具有的后发优势之一就表现为,建立一种能够正视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其正功能这样一种辩证的社会发展理念,而在实践层面上则以最小代价来化解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矛盾。

    如果我们以不同角度来考量,可将社会矛盾划分为不同类型。从其产生原因的角度,我们把社会矛盾划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结构—资源性矛盾,一种是文化—心理性矛盾。结构—资源性矛盾实质上表现为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文化—心理性矛盾实质上表现为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的观念、习俗或心理冲突。

    笔者认为:2008年,化解社会矛盾需要从多重层面机制做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创造条件不断地增加社会供给总量。今天,虽然我们脱离了匮乏状态,正从温饱阶段迈向小康阶段,然而,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化起飞阶段,我们的社会供给品总量还不算十分充裕,尤其是与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说,这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这里所谓的社会供给品,既包括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也包括发展机会如就业岗位、上学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可能导致最突出社会矛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化解,包括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缩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改观,各级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权利的普及化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作为促进社会稳定机制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和种类的增加等等,其最根本办法的机制层面仍必须加快发展的速度及力度,提高社会福祉的总体水平。而这则需要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从而增加社会供给品总量。对此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来作保障,因为制度安排在本质上正是资源及其配置的规则和方法。

    第二,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供给品的分配原则和机制。从常识上来说,与社会供给品的匮乏状态相比,社会供给品分配上的不公平不公正更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方面。可以说,不论社会福祉水平达到何种程度,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供给品分配原则和机制无疑是一个社会确保正常运行的一项底线工作。而这一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应在社会发展原则上辩证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当我们从一个以强调经济增长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以强调社会建设为重心的发展阶段时,应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应进一步健全涉及广泛社会利益的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应不断巩固和完善作为社会生活基础保障制度设置,同时也是作为社会公平公正重要体现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努力完善法制化并适合国情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我们处在深层改革和急剧变迁相交织的进程中,今天中国的社会矛盾的形态、原因、性质和类型都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从而使已有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在不同程度上显得滞后和存在缺陷,难以完全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和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建构一种除法院诉讼调解之外有社会相关方面参与矛盾纠纷协商处理解决的柔性的“大调解机制”,是化解更多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现实合理性的方式。

    第四,塑造一种开放心态、包容理念和沟通愿望。置身于一个开放时代和开放社会中,应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尤其是精神需求的彰显,追求个性化这种个体层面上的取向,必然会导致社会层面上的多样化特征。与物质基础和现实利益差异会引发社会矛盾一样,价值观念和心理偏好日渐凸显的差异或不协调性同样会导致社会矛盾。因此,非常需要塑造一种包容的理念,使它促进不同群体或个人在认同和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能够搭建平台和创造契机来展示个性、宽容异质、彼此借鉴和相互欣赏。

    随着社会的日益分化,各个领域的间隔性也在增加,而由于缺乏沟通造成误解,是一些社会矛盾的重要成因之一。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主动积极沟通的需求,并且有必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建立通畅的社会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其利益诉求、思想交流、情绪表达等多种功能。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