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学校的体育课,逃掉校内的英语课却花钱去外面上英语培训班,明明已经是电脑高手还要被迫在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上学习基础知识。在很多大学生眼里,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大学公共必修课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可又不能弃之一旁,因为拿不到学分会影响毕业和保研、申请奖学金。
“满堂课就听见他一个人在说。”软件专业的大一学生小许虽然入校才半年,但已经领略到公共课的无趣,课程本身就很枯燥,老师又照本宣科从头念到尾,“就像听唐僧念经一样,我们不睡觉才怪!”因为才上大一,还不敢公然“逃课”,大家就只好各自“找乐”,睡觉、发短信、玩游戏、听音乐,反正是“你讲你的,我玩我的”。
对于公共必修课“不受待见”的处境,大学的领导者和教师们也都心知肚明。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就曾坦言:“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总是爱上选修课,必修课反而没那么大兴趣。”
正因为如此,章必功更深知公共课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几年,深圳大学一直在推进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公共课程创新,想让过去的“鸡肋”变成“香饽饽”。
公共课里最难上的是哪一门?估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大学的现实写照,曾经有年轻老师投书本报说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太难上了,任课教师很茫然,也很痛苦。
而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更多,不仅枯燥、抽象、离现实太远,而且老师授课方式基本还是“满堂灌”,缺乏互动。有学生讽刺政治课老师上课以前是照着教材、讲义念,现在是照着PPT念,“建议学校干脆将这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录成磁带,或者做得更专业一点,刻成多媒体光盘播放”。
“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深圳大学社科部主任徐海波坦言,尤其是在特区,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得让学生爱听、愿意听,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门课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关键在老师。”徐海波说,“过去有的老师上课就是从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点起开始读教材,学生怎么愿意听?而且现在的学生信息量都很大,搜集信息的能力甚至比老师还强,老师要没点学术水平,不可能让学生信服。”
让徐海波引以自豪的是,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大班授课,但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每学期深大的学生都要在网上给任课老师打分,社科部的老师得分都在80分以上。
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课让学生“不待见”的一点就是考试模式僵化死板,不仅是闭卷考试,而且考的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期末复习时苦不堪言。
“如今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背书,因为大量的信息随手就可以查到。”徐海波说,深大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都是开卷,一般都是给几个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分析、判断,“就像写一篇策论”。
除了开卷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查还采取了另一种形式,就是社会实践报告。
学生10人一组组成社会实践小组,自选研究课题,课题经学校专家评审通过后可获得学校的经费支持。开学后,各小组交上社会调查报告,由专家评价学生的政治水平和观察社会、感悟人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必修,终究带有强迫性,因此,章必功的理想是,将来不再为学生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而是提供若干学科组合,如“德育课程组合”、“人文课程组合”、“科学课程组合”等,每个学科组合都要修满一定学分,在此前提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科目。
章必功的这个理想在体育课教学上已经实现了。从上世纪90年代深圳大学就开始尝试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现在深大有篮球、网球、高尔夫、保龄球、羽毛球等31个体育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俱乐部、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教师,新学期学生还可以自由转会。体育课的考核模式也变了,以前硬性规定的跑步、跳远、掷铅球等让学生头疼的测试项目取消了,只要学生认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与活动,体育成绩就能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