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借奥运会平台打造自家品牌最忌急功近利
2008-01-08
本报记者 曹竞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每一届奥运会都会产生一批明星,一些流行词,还会让一些品牌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知名。像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就了日本的精工、美津农,1988年汉城奥运会则成为三星和泡菜从本土迈出国门的开始。

    奥运会在本土的召开,无疑是这些品牌走向成功的契机,但如何把握住机会同样是门学问。在对汉城奥运会的回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些声音。

    李世基(韩国前体育部部长、韩中亲善协会现任会长):

    关于品牌推广,中国要制定自己的战略构想。奥运会前,世界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集中照明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机会,相信中国会成功推出自己的名牌产品,而且这也是极大提升国家财富财产的方法。

    不可否认,中国已经有很多知名企业,在提高企业知名度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海尔、青岛啤酒等企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叫响。中国还有很多有名的产品,比如说,普洱茶、名酒五粮液等都可以开发成世界性的产品。《中国青年报》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

    权桂贤(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全球体育事务及公共关系副总裁):

    不能期待一次奥运会就帮助企业把品牌提升到什么程度,那只是急功近利的想法而已。只有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专注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奥运会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朴世直(前汉城奥运会组委会委员长):

    对汉城奥运会,我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当时我们非常希望利用奥运商机,树立一些有知名度的国际品牌,但由于构思比较晚,时间仓促,所以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利用奥运会商机推动本国品牌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就了美津浓,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推出了阿迪达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耐克崛起。这些都是值得北京奥运会借鉴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