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从不接纳到越过墙 手拉手制造经典
2008-01-08
本报记者 曹竞 辛明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7年12月31日的首尔,一场小型迎新年演唱会如期举行,演唱会的主角是高丽亚那组合,演唱会的高潮部分照例是唱响那首熟悉的《Hand in Hand》(《手拉手》)。

    一首歌从1988年唱到2008年,一首歌的磁带和唱片可以销售900万张,现在说起这些数字,李爱淑依然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关于奥运会会歌的奇迹。”

    李爱淑和李胜奎都是高丽亚那组合的成员,在首尔一家咖啡厅见到他们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的他们依然像20年前那样戴着大大的墨镜。李爱淑说,奥运会前为了能在欧美顺利推广《手拉手》,他们养成了在公共场合戴墨镜的习惯,并一直保持至今。

    高丽亚那组合当年改变了自己的舞台形象,而事实上,这首已成永恒经典的《手拉手》从问世前到问世后,一直在改变着很多人。

    偏见差点挤掉经典

    说起《手拉手》,就不能不提汉城奥组委主席朴世直。如果不是这位懂得六国语言、曾成功策划了汉城奥运会的老先生的坚持,《手拉手》可能会很红,却不可能与奥运会结缘。与记者谈起二十几年前的往事,朴世直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苦笑:“当时我曾提议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奥运歌曲,但反对的声音太大了,结果组委会只好请一位当时国内知名的作曲家写了一首奥运歌曲,但发布之后反应平平。”

    尽管如此,在开幕式、闭幕式的常务委员会议上,朴世直主张启用世界知名唱片公司创作奥运歌曲的提议,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反对派认为,由外国人作词作曲的英文歌曲一旦出炉,肯定会成为大学生们反对承办奥运会的口实,还会遭到排挤韩国音乐家的指责。在那次会议上,有两位当时的大学教授参加,他们坚决投了反对票。

    除此之外,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意测验也显示,韩国民众并不赞成由外国人来创作汉城奥运会的会歌。

    朴世直很坚持:“我想汉城奥运会不仅仅是韩国人的庆典,它也是全人类的庆典。庆典上主人应该为客人着想才行。既然是唱给全世界的,制作为什么要排斥国际化?我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决定,如果遭到学生的反对,无论如何也要说服他们并与他们达成共识。”

    多轮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果。这时,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前来敲门,其中世界最大的音像跨国公司宝丽金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朴世直说:“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然也是因为我的坚持,汉城奥组委最终选择了宝丽金,同意了由意大利人莫罗德尔作曲、美国人汤姆怀特洛克作词的方案。”

    作为一种妥协,组委会同时也选择了本土的高丽亚那组合来演唱这首歌曲。此外,组委会还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歌词当中多增加一些韩国元素。譬如一定要把“阿里郎”放进歌词里,歌曲要反映出“寂静的清晨之国”的形象,歌词要同时使用韩国语和英语。

    来自四国的“手拉手”

    虽然加进了不少韩国本土元素,但《手拉手》在韩国的推广还是很让制作方担心,“这首歌的歌词是英文的,当时韩国正处在民主运动的高潮,大学生的民族情绪非常浓烈,为了不引起大众反感,我们专门撰写了韩文的歌词。”李爱淑回忆说。

    韩国语的歌词并不是单纯的英语翻译内容,而是由汉城大学教授、当时的奥组委常务委员金文焕,在忠实于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反复推敲出来的。

    经过这些准备,两个版本的《手拉手》正式出炉。原来预期的大学生抗议没有出现,反倒是一片喝彩声。汉城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表在淳告诉记者:“这样的众口一词,简直出人意料。”

    “当时在韩国,每一个人每天都能听到这首歌,早上晚上,只要有收音机和电视的地方,总在循环播放这首歌。”李爱淑现在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依然显得兴奋不已。

    但这只是《手拉手》走向世界的起点,“我们很想演唱一首经久不衰的奥运歌曲,但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四年过去后,上届的会歌便会被人遗忘。”李爱淑说出了当时许多人的顾虑,不仅如此,亚洲人想在世界范围内唱火一首英文歌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时亚洲以日本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已经在国际舞台上锋芒毕露,他们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方面向世界进军,欧美人非常害怕在他们最擅长的流行音乐上失去自己的优势,所以,他们不喜欢亚洲人挑战他们的流行音乐。”正是从那时起,高丽亚那组合为了淡化自己的亚洲人形象,养成了在公开场合戴墨镜的习惯。

    这正是《手拉手》的推广公司宝丽金给出的建议。这家经验丰富的唱片公司,在《手拉手》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去欧洲开演唱会,巡回演唱这首歌,尽管吃了很多苦头,但效果奇佳。”李胜奎告诉记者,“一年的推广时间过去了,等到奥运会开幕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唱这首歌了。”

    李爱淑还记得开幕式上的情景,他们在台上演唱,场内的观众几乎就是他们的伴唱团,而许多参赛选手更是激动得泪流满面。那无疑是当天的最高潮。而这个让世人记忆至今的片段,恰恰源于一次成功的“手拉手”——意大利人作曲,美国人作词,德国人的推广和韩国组合的演唱。

    里程碑式的转变

    因为演唱《手拉手》,高丽亚那组合大红大紫。但李胜奎和李爱淑都承认,歌曲“化解隔阂,走向融合”的普适涵义是最关键的要素。李胜奎甚至还开玩笑地说:“谁唱这首歌都能成功。”

    也正因其所蕴含的意义,1989年12月在民主德国东柏林坍塌的柏林墙前面,高丽亚那组合受邀演绎《手拉手》并引起轰动。在柏林墙被拆毁之际,世界曾有众多著名歌手像迈克尔·杰克逊、密克·杰克等都曾向民主德国提出申请,想要以柏林墙为背景举行演出表演,但民主德国电视台还是率先邀请高丽亚那组合参加了两次演出。

    《手拉手》一经发布后,立刻进入30多个国家最受欢迎歌曲排行榜的前10名。按合同,如果《手拉手》的磁带、唱片、激光唱片销售100万份以上,汉城奥组委将得到5%的版税。截止到合同期满的1988年12月,共销售了单行版140万张(国外120万张、国内20万张),复合版500万张,汉城奥组委因此得到了相当数额的版税收入。

    “现在想来,非常庆幸当时的坚持。”韩国有报纸评论说,“这也给韩国国民上了生动的一课。”

    “事实证明,这是迄今最成功的一首奥运会会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直到现在谁还能记得除了《手拉手》之外的会歌呢?萨马兰奇先生曾经想把这首歌作为永久的奥运会会歌。你看,这首歌的影响有多么大。”说起《手拉手》所谛造的乐坛神话,李爱淑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我们非常期待北京奥运会也能有一首被世人传唱的歌曲。”说到这里李爱淑顿了一下,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但是想超越《手拉手》恐怕很难了。”

    北京奥运会届时会交出怎样的奥运会会歌,现在还无从知晓,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历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手拉手”后,不再拘泥于本土制造,打开门来办奥运已成全世界的共识。

    照片:《手拉手》让汉城奥运会开幕式达到了最高潮。《朝鲜日报》供图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