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人物
“草根收藏家”走上百家讲坛
2008-01-08
实习生 王颖佼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也玩起了“变脸”:向来以“讲史”见长的《百家讲坛》首度推出收藏题材讲座,“新人”马未都走进荧屏,从1月1日起开讲总44期的“马未都说收藏”系列。

    说马未都是“新人”,是因为与《百家讲坛》以往“捧红”的易中天、于丹等教授学者相比,他“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天资聪颖、后学勤奋扎实,刻苦修炼,自学而成”,更谈不上有什么显赫学历或长期教学经验。

    但是,作为收藏界第一个登上《百家讲坛》的人,马未都在文物艺术品收藏方面绝非“新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以瓷器和家具收藏著称。1992年著《马说陶瓷》一书,之后笔耕不辍,从民间“草根收藏家”转向收藏领域研究。同时他还是北京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并在杭州、厦门相继创办了地方馆。

    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火热,“马未都说收藏”正式进驻《百家讲坛》。该栏目制片人万卫透露:“节目中,马未都并不单纯讲藏品,而是通过收藏挖掘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马未都本人则说:“现在的收藏市场,对文化的关注远远没有对投资的关注度高,因此才会出现炒作、赝品、假成交等种种怪现状,所以在节目中,我会更侧重于文物背后的文化成因,而尽量不谈钱。”

    “马未都说收藏”共分三个单元,分别为家具10讲、陶瓷24讲、杂项10讲。其中陶瓷部分讲座场次较多,主要是因为陶瓷是目前收藏最热门的文物类别。

    与以往《百家讲坛》的演讲者不同的是,马未都表示,他不再重复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而是以学者的视角,透过藏品的表象,探究其所处年代的人文和社会背景,以及阐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先人,包括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比如,他用李白的《静夜思》作为其家具单元讲座的开篇,进而解释“李白说的床不是我们说的睡觉的床,就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随后将中华民族起居习惯的形成和发展逐一道来。在另一场讲座中,他为观众现身说法自己收藏“坐具”的文玩趣事,并从宝座、椅子、凳子的形质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在马未都看来,说收藏并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阐明观点的层面上,还要通过大量例证,触类旁通地讲述人生哲理,修正前人谬误,为爱好收藏的人提供箴言。针对观众文物知识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马未都这样定位自己的讲座:“观众看完全部节目,能对中国文物和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可以被视为一个文物知识的‘速成班’。”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