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
——“火蝴蝶文丛”反思科技与生活
2008-01-08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科学技术,他们从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和迷信的状态中逐渐摆脱出来,开始更为理性地看待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后果与发展前景。

    最近,一群被称为“科学文化人”的学者,把各自的随笔文章集结出版,来了个集体亮相,取名“火蝴蝶文丛”。这套文丛由六部书组成,分别从科学幻想、科学文化、博物生活、科学观念、科技政策及现代化反思六个方面对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与解读。

    “蝴蝶”二字让人最先想到是这个小生灵的色彩斑斓和翩跹起舞。但在这套文丛作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看来,他首先想到的是《蝴蝶效应》这部他非常喜欢的科幻电影:“‘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不会在美国得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本来是混沌理论中的一个比喻,但影片用它来表达另一种寓意,即我们的努力经常是事与愿违的,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努力的后果。”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则说,“一只小小的蝴蝶之翅膀的扇动,居然可以因为我们还无法确切理解的机制而被放大无数倍,造成影响巨大的后果。我想,这也同样可以成为这一丛书名称中”蝴蝶“的另一层含义,甚至是更积极的含义。”

    这套丛书的作者群体近年来不仅勤奋著书立说,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论坛演讲,在媒体开设专栏,传播着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制度和学术风气的反思等等。

    江晓原和刘兵在媒体上开了一个专栏《南腔北调》,二人用“对话”进行着科学文化的讨论,一开就是四年,仍在继续。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科学文化的内涵,两位学者甚至创造了一种“学术相声”,一唱一和一捧一拍,用幽默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科学主义者的局限与偏颇,极端科学主义的危害在哪里,什么样的科技应用是在玩火自焚?为什么科幻小说的作用不完全是科普?

    虽然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甚至受到了不少激烈的批判,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正如刘兵教授所说,这种局面以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这个群体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将这些研究向公众传播的必要性。

    “这个群体最突出的特征,是他们都出身于科学哲学或科学史这些对科学进行人文研究的领域,他们又不仅仅安于在书斋中做纯学问,而是在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努力要把研究成果传达给更广泛的受众,并试图以此唤起某些或许当下仍微不足道却又有深远意义的改变。”刘兵在这套丛书的序中说。

    六位作者在学术上各有特色。江晓原所著的《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收集了作者对著名幻想作品(电影、小说)的系列评论,以及对这些作品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的发掘和研究。

    刘兵的《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则基于科学史、人类学、科学传播等学科的研究,相对通俗地结合传播、反思、实践、历史等主题,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进行了讨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在科学哲学中的研究以及对博物学的热爱与实践,凝结成《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田松博士对于现代化的深刻反思,集中体现在《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蒋劲松博士在科学哲学基础上对科学观念的思考,写成了《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李侠博士对科技政策问题以及科学界现实问题的关注,则汇集于《喧嚣与凝视——透视转型期的科技政策与公共生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