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浪漫的新闻眼:悲悯情怀被高歌猛进湮没
2008-01-08
魏剑美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我做过多年的报刊记者,现在大学的新闻学院谋饭,教过一批又一批将来出去做记者的学生。但我始终不能忘怀与原谅自己当年采写的一篇报道。

    那是2005年的农历正月,我和同事在湖南永州最偏远的一个山区采访。我印象中所有的“下乡采访”事实上采访的都是乡干部以及乡干部指定的农户。但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意外发现那么寒冷的天气下,居然有人在吆牛耕田,而且耕田者居然还是一个老人家。做过党报记者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场景对于每年春季都要“掀起春耕生产高潮”的报道传统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马上凑过去找老人聊天,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老人居然已经是75岁高龄!交谈才知道,老人的儿子进城有事,家里再无其他男劳力,而当地的水利条件非常恶劣,为了抓季节,所以不得不冒着严寒亲自下田。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翻整了2.3亩水田。

    由我执笔的报道很快发表了出来,主标题是《人勤春早,年老志高》。报道的主题自然是激昂、欢快、富有感染力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空旷的田野中,老人的吆喝声显得那么粗犷,那么豪迈!”整个报道都透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意气与豪情,不仅弘扬着正面宣传的主旋律,更提前进入了“掀起春耕生产高潮”的宣传状态,切合了时势要求,因此想不成为“好新闻”都难了。

    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我心里很清楚此事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读:比如山区农民对改善水利条件的盼望;“留守老人”充当主要劳力的现象;农村老人的福利保障问题;边远山区农民的艰苦生活……,而这当中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比我实际写的那个要更吻合现实情况。有时候我很惊异于自己的冷酷: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在春寒料峭的水田里耕田这一让人心酸的事实,居然让我给描绘得如此诗意盎然,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豪情!不说西方进口的什么“人文精神”,我甚至连最起码的“哀民生之多艰”的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都失却了。“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的人固然可鄙,但在人民的疾苦面前睁着诗意、浪漫主义眼睛的所谓“新闻工作者”,不是更可耻更可悲吗?

    然而,任何一个具备基本新闻思维模式的人都清醒地知道,最保险、最高效也最容易得到职业提升机会和业界权威认可的,往往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新闻角度。所以即使是残酷的大洪灾、大火灾、大旱灾等事件,在具有浪漫主义“新闻眼”的记者及其所在的媒体看来,正好是宣传“救人英雄的儿女情怀”、“灾区群众战天斗地挽回损失若干”、“小灾小丰收大灾大丰收”、“人间真情暖心田”的大好时机。至于灾难背后那些残酷死伤的生命,那些被惊吓的心灵,尤其是导致灾难的那些疏忽与失当,很少有人去直面,更别说良知拷问与责任追究了。在浪漫主义“新闻眼”扫视的范围内,对事实真相的探究和悲悯情怀,被湮没于高歌猛进的凯歌之中。不仅没有苦难与悲痛,相反倒展示着“到处莺歌燕舞”、“六亿神州尽尧舜”的华丽诗篇。

    作为一个混出了心得的老新闻人,面对讲台下那些纯净的眼睛,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帮助学生们提前具有这样用以谋生的“新闻眼”。为他们的“前途”考虑,我应该无私地奉献自己“浪漫主义”的新闻写作心得,而如果仅考虑“新闻”自身因素,此类的“杰作”只会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更悲哀的是,很多写类似《人勤春早,年老志高》新闻的记者,正是我从前的学生,尽管在校时我真的没有给他们做过范文。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