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居民期望寿命73岁”须细查结构
2008-01-08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卫生部近日公布了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指出2003年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居民期望寿命由 2000 年71.4 岁提高到2005 年73.0 岁。(中新网1月7日)

    居民期望寿命5年提高1.6岁,这显示出当前我国在民生方面的可观进步,但要想全面准确地反映其所标示的人类发展状况,显然又不宜笼统视之,还须进一步细查其内部的诸种结构。尤其考虑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社会发展很不均衡这一事实。

    值得细查至少这样两方面的结构:其一,其在城乡、地区之间不同的组成分布结构。如城乡结构,据此前联合国开发署《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在人均预期寿命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2岁和69.6岁,两者相差近6岁。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基本背景是:“1990~2002年期间,城乡之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差异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并从1997年以后逐步扩大,这一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乡之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所拉动的”。

    再如地区差距。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的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而西部的贵州还不足70岁。青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北京的近7倍”。为此,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甚至作出这样形象的对比描述:“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其二,支撑“期望寿命”提高的卫生费用负担结构。显而易见,一个社会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除了基本的饮食条件外,健康卫生费用乃其根本。虽然上述“卫生发展情况简报”显示,近年来,我国卫生费用支出结构有了不小的改善——2003-2006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但同时应看到的是,这一结构总体上仍非常畸形和不合理:在2005年的总卫生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分别为:17.9%、29.9%和52.2%。这意味着,整个社会总的卫生健康支出,绝大多数仍是由居民个人在埋单,换言之,期望寿命的提高,主要是个人自我支撑的结果,社会性和公共性依然十分匮乏。

    这些情况表明,居民期望寿命提高固然可喜,但背后潜藏的问题同样不少,如城乡、地区间发展的失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体系社会化、公共化(政府保障)程度的严重不足,等等,促使这些问题的尽快解决才是时下当务之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