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
星期
人才辈出写新篇
——迎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综述之二
2008-01-08
新华社记者 邹声文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杂交水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标志性的科技成就,离不开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等一位位科学大师的智慧和心血。

    高性能计算机、基因组研究、载人航天、嫦娥工程……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不断书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与此紧密相关的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 青年人才勇担重任

    我国已成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从三项核心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近年呈快速发展态势:2005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达381.5万人,比2000年增加59.1万人;2006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142万人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研发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111.9万人年,比 2000年增长61%。

    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渐成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2005年,全国研发人员比2000年增长48%,而企业研发人员却增长了91.5%,占全国研发人员总量的64.7%,远远高于研究机构和高校所占比例。

    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科学家、工程师占研发人员的比重为82%;承担重大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人员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44.3%。

    更让人欣喜的是,中青年日益成为科技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许多优秀中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中承担了重要任务。2004年,我国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70.3%,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52.9%,具有中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73.4%。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年龄在45岁以下的负责人,在863计划中为64.2%,在攻关计划中为52.7%,在973计划中为41.5%。去年初颁发的2005年国家科技奖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了60%。

    四大环节相互配合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科技人才政策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围绕科技人才工作的四个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2005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随后出台的《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提出,要在财政支持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工程项目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重点包括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高级专家等尖子人才。

    人才竞争没有国界。为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归国人才的生活待遇。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等先后采取措施,以优惠的薪酬吸引海外高级人才,并就其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出入境和居留便利出台规定,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科研经费方面,有关部门于2007年出台的《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将面向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平等开放;对特别优秀、国内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

    积极而具体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其中2006年回国人员总数为4.2万人,比2005年增长21.3%,回国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人才激励方面,我国实施多年的国家科技奖励政策、鼓励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策,对激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把股权激励政策作为激励企业核心人才的手段,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研发和管理人员创造财富的热情。

    人才评价,是人才政策的重要环节。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制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提出研发人员评价应“以促进形成‘公平、公开’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导向,以其代表性产出和业绩、创新潜力和职业道德等为评价重点”。2007年,人事部、科技部又发布《关于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将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并对其中的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等级设置作了具体规定。

    科学大师仍然缺乏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成绩让人自豪,挑战让人警醒。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还要迈过许多道“坎儿”:

    ——科技人才仍然偏少。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的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全时当量研发人员只有15人,而日本为132人、法国为127人、德国为122人、韩国为81人。

    ——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仍然缺乏。根据国际科学论文检索,1993年至2003年,各学科世界前20篇最重要的论文中没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前100篇中仅有2篇,前1000篇中仅有14篇。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仅占总人数的2.26%,其中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仅1人,占0.4%,二级组织主席仅24人,占1.1%。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是一个平均研发人员稀少、科技人才短缺、高级技工人才匮乏、创新实力弱小的主体。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4年国际竞争力年鉴》指出,2000年我国每千人中企业全时当量研发人员比例只有0.346人,而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分别是我国的12.77倍、10.79倍、9.05倍、7.34倍、7.16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过分强调正规学历教育,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社会急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机制严重缺失;此外,科技项目实施中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也需完善。

    ——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机构对人才的绩效评价中,忽视具体领域、岗位的不同需求,对不同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一刀切”,过分依赖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不能真正反映科技人才的研究水平和贡献。

    针对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关人才引进的建设性政策,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奖励制度,逐步改变过去“一刀切”和过分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科技人员的实际能力与贡献的评价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科技人才的管理提供保障。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