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9日
星期
团北京东城区委“阳光•成长”行动助力贫困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
阳光照耀皇城根下的贫困生
2008-01-09
本报记者 谢洋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团中央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在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集中力量开展“服务青少年月”活动,为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城务工困难青年、城市社区和农村困难青少年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团组织的关心与帮助。本版从这一期开始,将陆续刊发系列报道,介绍各地团组织在竭诚服务青少年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

    困难孩子不都在边远山区

    从地坛公园往南行,除了经过雍和宫、国子监、隆福寺、东单十里“银街”、王府井这些闻名遐迩的景点,还会路过一条条古老而幽深的胡同。这里,便是位于首都北京心脏地带的东城区。人们在感叹它厚重历史、繁华今天的同时,往往会忽略那些寻常百姓的生活。

    今年11岁的梁宇,家住美术馆后街的汪芝麻社区。经过曲折好几个弯,记者终于来到他家的小院。打开院门,本就不宽敞的过道,因为贮藏大白菜被挤得更加狭窄,院内十来户人家的电表齐刷刷挂在过道另一面墙上。梁宇家14平方米的小屋,被隔成厨房和起居室两间,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十分整洁。

    梁宇的父母一直没有工作,靠每月每人330元的低保金和家人援助过活。梁宇在班里成绩不错。“儿子是我们的希望。”父亲望着儿子,疼爱地说。因为梁宇闻不了烟味儿,父亲犯烟瘾了,便一个人走到屋外,抽完烟回屋时,脸被冻得通红。

    走出梁宇家的小院,周围纵横交错的胡同里,还有成百上千座这样的平房院落。汪芝麻社区常务副主任李玉霞告诉记者,社区内有33名青少年生活在领取低保的贫困家庭中,大都因为父母下岗待业或身体残疾而导致家庭经济拮据。

    2003年,团北京市东城区委通过各街道、社区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18岁以下贫困家庭青少年达1755名。这个数字,让参与统计的东城区青联工作人员丁月感到出乎意料:“这1700多人只是根据低保家庭标准进行统计的,还有些边缘户、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计算在内。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也没想到有些人会困难到这种程度。”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团东城区委、东城区青联联合设立了东城“阳光·成长”基金,并委托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代为管理。

    “这是北京,东城又在皇城根下,这儿能有困难的吗?困难的应该都在边远山区啊!”团东城区委副书记吴志辉还记得,刚开始号召一些青联委员和社会人士为基金捐款时,不少人都不能理解。

    有一次,吴志辉带着区里部分青联委员参加节日慰问走访。当他们来到王府井贵宾楼饭店后面胡同内的一座平房院落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在场的人深受触动:在一间低矮简陋昏暗的屋子里,住着一名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和与他相依为命的残疾父亲。最值钱的家具是一个旧沙发,白天坐人,晚上拉开睡觉。无论冬夏,做饭都只能在门口支个炉子。平时孩子很少能吃上点肉,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敢“奢侈”一下。有一名青联委员当即表示:“以后青联凡是有帮助孩子的事儿,什么时候找我,我都一定来。”

    让孩子们大大方方地接受帮助

    2003年年初,在团北京市委、东城区委等部门领导的带动下,东城区青联委员纷纷慷慨解囊,捐款25万余元,启动了东城“阳光·成长”基金。

    为了保障东城“阳光·成长”基金专款专用,团区委、区青联不仅设立了监督委员会,还制定了《东城“阳光·成长”基金管理办法》,统一要求全区10个街道严格按照捐助条件申报贫困学生情况。团东城区委、区青联经过认真审核,最终决定基金的发放范围,并且对基金实行账务公开制度。

    为促使更多人结对,他们会把一些贫困生的编号和家庭具体情况放到希望工程网站上,供捐方了解。

    如何把善款送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从申报、摸底、到筛选确认,大量的工作复杂而琐碎;另一方面,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出于自尊和面子,对接受资助心存顾虑,甚至拒绝。

    “我们希望通过引导,让孩子们大大方方地接受来自社会的帮助。之所以现在能大方接受,是因为长大后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吴志辉说,无论是申报过程中,还是发放助学金时,工作人员都特别强调爱心传递、感恩教育。团东城区委在组织活动时,还常邀请一些青少年的偶像,如冯远征、关凌等讲述自身成长经历,激励孩子们树立自信自强的精神。

    吴志辉表示,每次与这些孩子接触,都会带给他新的启发。两年前,一次捐助活动中,当他把捐款递给一名男生时,男生没有任何反应,连句“谢谢”也没有。吴志辉心想,这孩子可能是有点自闭、自卑,要不就是不懂事。但几个月后,他收到了这名男生从学校里寄来的一封信。在信里,男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考上大学后的感受,并表示,区里有什么活动或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一定会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近两年来,每逢寒暑假,这名男生都会义务为社区里的中小学生辅导功课。

    “后来我理解了,有些话他也许当面说不出口。”吴志辉告诉记者,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时,应该多去考虑他们的感受,理解、尊重他们,细致耐心地教育他们做心态阳光、懂得感恩的受助者。

    据统计,截至目前,东城区“阳光·成长”基金共募集发放助学金112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1183名,并为3220名青少年发放了价值33.5万元的物品。

    精神关爱助贫困孩子融入社会主流

    2007年10月2日上午9时30分,换上橙色的奥运城市志愿者服装,17岁的王林(化名)站在王府井书店门口的红色岗亭内显得格外精神。整个上午,他用笑容和耐心的解答帮助过往的行人。尽管一开始,面对外国游客时,他甚至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但解决问题后,游人回报的感谢让他“感到挺骄傲的”。

    对于生活在低保家庭的王林来说,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意义不同寻常。

    不久前,“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贫困家庭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情况令人担忧。从政治参与、社区朋辈交往、社会活动参与以及课余时间的安排上,都显示出他们与社会主流的一种“隔离”状况。比如,贫困家庭青少年中,有76%的人参与过各种集体活动,而在普通家庭中,这一比例为89%。

    王林的这次志愿服务,也是东城“阳光·成长”行动的系列活动之一。服务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不但要汲取知识,还要多去接触社会,因为最终我们也要融入这个社会,成为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家住东四八条奥林匹克社区的李硕,在“阳光·成长”助学金的帮助下,顺利地迈入大学校园。在他中学阶段的记忆中,街道团工委组织他参观科技馆、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照顾爱心老人张振华等经历,让他感到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开阔了心胸,“变得更乐观了”。

    4年来,团东城区委先后开展了“享受阳光”、“阳光普法工程”、“少儿茶艺阳光课堂”、“共享艺术的阳光”等系列活动。为部分家庭贫困的青少年结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同龄人,引导他们在学习或情绪疏导等方面互相帮助,组织青少年参观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学习茶艺知识、参与志愿服务,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社会参与的机会。

    “‘阳光·成长’最早是个活动,逐渐形成一个项目,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事业。”团东城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目前“阳光·成长”行动还不能完全覆盖区内所有的贫困家庭青少年,但他相信,有时哪怕是点滴的关怀,也会对这些困难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大有帮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