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9日
星期
芝加哥大学校长:科研要争论不要顺从
无论观点的提出者是本科生还是诺贝尔奖得主
2008-01-09
本报记者 李洁言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争论应当基于观点的价值,而不是主张者的背景、地位和声誉。”日前,芝加哥大学校长锦穆尔教授到中国访问,在谈到他的学校为什么能以创建短短20年时间,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时,他这样回答记者。

    芝加哥大学,19世纪末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投资创建。1907年,芝加哥大学诞生了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从那至今,有81位诺贝尔奖得主毕业于该校或在该校任教、从事研究。因此,它成为美国最负盛名的10所私立大学之一。

    在芝加哥大学的价值观中,争辩贯穿于芝加哥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明辨之路是争论,而不是顺从”。

    “实际上每个芝加哥大学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不提问,自己就根本不可能知道某个观点是不是真实的,有时即使提出了问题,也不一定能知道问题的答案。因此要对很多问题、很多已经知道的结果,还有很多假设进行不断地、严格地测试和论证,来检验它们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曾在芝加哥大学任职20多年的锦穆尔教授对芝大的治学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举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常常会举办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不管观点是本科生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的,每个人都要对观点提出假设,对证明观点的数据以及可能的结果进行反复的争论、研究。“我们一定要论证结果的严肃性、真实性,不管你是什么人,你的背景如何,让大家广泛参与这个过程才能明辨真理。”

    即便是作为一校之长,锦穆尔教授也常常要面对来自各方的争辩和质疑。

    “正是因为听到各种不同的见解,在争论中弄明白后,才能够使我了解到问题在不同形势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争辩也有效地化解了通常在大学中容易产生的科研和教学间的矛盾。

    锦穆尔教授认为,当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质疑某个问题时,三者(教师、本科学生、研究生)形成了一个学术团体,每一方都是整个学术团体的一部分,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纽带。在这种强大的纽带作用下,教师会自然而然地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起勇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精神,芝加哥大学的特别强调将教职员工培养成为议程设置型的人才。

    “在科研中,一个问题本身经常带来很多新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询问和疑问阶段就开始了。当这个过程开始时,很多人也会逐渐地参与进来,这就实现了通过一些简单问题切入,最后将问题细化为多层次、多方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