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诚一见记者就说:“沱江水变清了,今天到沱江边喝茶、晒太阳的人也多起来了。”一直阴沉沉的四川盆地上空,这几天连续是几个大晴天,让金堂县沱江边的茶馆生意格外红火。
“以前这里都是破河滩、臭水沟,恶臭味刺鼻。现在一边是金河森林公园,一边是河水,沿河周边的房子都卖到了每平方米三四千元。不少成都人来这里买房子、开车过来喝茶休闲。”杨诚告诉记者,2004年特大污染事故后,投诉川化“气味重”的市民也在减少。
“2004年3月,四川川化集团试运行水解、解吸装置的两台给料泵时,出现故障致使氨氮指标过高,不能进入锅炉回用,而排放到沱江。由于损失巨大,这一事件被定性为特大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太大了。沱江是金堂、简阳、资阳等地居民的主要饮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后造成了沱江干流沿岸城市上百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经济损失上亿元。而企业也被政府停产半年,工人也没有活做了。”
“不过,现在你来瞧瞧我们的花园工厂,还能闻到氮气吗?”杨诚说,“那次对我们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自2005年以来,企业投资1.02亿元淘汰旧设备、安装新环保装置,修建了19个、4040多立方米的缓冲池。一旦氨氮排放指数超标,这些污水即流入缓冲池储存。而且,企业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三废’控制,从工艺路线的先进性、环保措施、原材料消耗、能耗水平以及‘三废’排放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力求体现清洁生产的原则。”
每天杨诚检查厂区时,都不忘“关爱”厂区里的一草一木。“这绝不是附庸风雅。绿色植物也是检测环境污染的一个参考指标。如果叶子边缘出现枯黄的迹象,就表明厂区内空气排放超标了。”他说,不过树木仅是参考,重要的还是企业投巨资建设的环保适时监控系统。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由于沱江流域周边川化等企业进行了环保改造等工作,35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满足规定水质标准的断面干流为85.7%。“逐利是企业的方向,但我们永远不会以环保为代价。”杨诚说。据新华社成都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