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
星期
点评
接纳创伤看到心悸背后
解构观念重拾积极信念
2008-01-10
北京航天员科技训练中心 王峻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我怕蛇”、“我怕黑”、“我怕当众讲话”、“我怕上体育课”、“我怕,可我不知道我怕什么”……生活中,“怕”与我们密切相随,一些人甚至会在“怕”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最终,成了心中的一座高山,想跨越,但抬不起腿;想回避,却偏偏矗立眼前;想呼救,又担心被别人听见。

    其实,除去死亡是人类共有的恐惧之外,其余的“怕”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曾经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可怕的体验,也许已经记不起到底是何时何地何事,但痛苦的感觉却被我们的神经记住了。哪怕是多年之后,一旦遇到相似情景,我们的身体会敏锐地闻到那熟悉的气味,并在第一时间内迅速通知大脑:不好了!

    就像从中学才开始上体育课的木爻发现,一节体育课下来,本来好好的腿就像泡过酸辣粉,肚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而且,长跑过程中还要经历胸口被撕裂的“极点”。这一切痛苦的感觉积累下来,以致原本充满期待的体育课,成了她最害怕的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是要感谢“怕”的,是它提醒我们远离危险和伤害。但也正因为这些“怕”,让我们就有了各种“不去做”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看上去还算合理,但实质上都是一种逃避。

    那些“曾经”,也就是“怕”的由头,在心理学上叫做创伤,即有可能对今后的成长和人格产生持久影响的经历。像屡屡惊梦的“跳山羊”事件,其中的挫败体验已深深烙进了林珊的身体,形成了一个反应“扳机”。此后,遭遇任何受挫情景,这个扳机都会被扣动,令当年的羞辱乃至恐惧一次次复现。心上这个伤疤一再流血,疤痕便越结越厚。

    就这样,“怕”渐渐变成了一个甩不掉的恶魔,阻挠着快乐和自由的靠近。

    难道曾经受伤过,就意味着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感觉吗?其实,如果我们能学会一些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调试自己,可以淡化那些“曾经”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接纳自己的创伤,学会与它相处。

    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天灾人祸不断的创伤史。人人都有伤痛,只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人人内心都有“受伤的小孩”,时而会冒出来,或者战战兢兢恐惊惧怕,或者尴尬脸红羞辱难当,或者哭哭啼啼悲伤欲绝,或者拳打脚踢愤怒无比,有时还是多种情绪混杂,令我们备感难耐。就像茶茶在得知一周后要考800米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这日子是没法过了,为此她整整煎熬了一个星期。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先让“受伤的小孩”放松安静下来,尝试着去关爱他、理解他,与他慢慢交流,让他把担心和害怕都说出来,帮他拨开层层迷雾,看清恐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我们日后再遭遇伤痛时,不再条件反射般地“弹”回创伤情景,能够在此事与彼事之间划上一道界限,不让旧痛涌上来遮住我们的视线。

    茶茶已经在尝试安慰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了。当她终于哆嗦着站在800米跑的起跑线上时,她告诉他说,最多还有5分钟,5分钟之后,天会重新变蓝,阳光会重新灿烂。5分钟之后,又是一个美好的周末。

    其次,解构原有观念,重构积极信念。

    一般来说,恐惧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顽固的负面信念,令人气馁,破坏情绪和行为。在“跳山羊”事件中:林珊内心坚定不移地认为,他人在“嘲笑”自己。我们的确听到了笑声,但怎么就给它贴上了“嘲笑”的标签呢?它有可能是善意的忍俊不禁呀。还有,她以为别人在笑自己“笨”,而大家有可能只是在笑当时的动作。一时的动作是说明不了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它只能代表那一个时刻的自己。

    我们可以站到高处,俯瞰自己的创伤经历,找到令自己恐惧的负面信念。然后,用理智的目光审视它,列出其中所有可能的解释,剔出“感情用事”,留下积极有益的信息。

    做完以上工作,内心的平静也就翩然而至了。

    当然,心灵是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

    曾经听到过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几岁的小孩被劫持为人质,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劫持者被警察击毙。此时警察快速抱起了孩子,轻松地说了一句:“演习结束了,哈哈”。现场众人也都迅速领会了警察的良苦用心,随作欢呼雀跃状。就连“好事”的媒体也保持了沉默,甘愿放弃了这场惊心动魄事件的现场报道。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样,此事将给孩子的余后人生留下多少恐惧和惊吓。不幸中的万幸是,现场所有人都能心照不宣地呵护孩子幼小心灵。

    所以,我也要对“跳山羊事件”的观众们说一句:每个人的心灵都应该得到呵护,请在情不自禁之前停顿两秒,看看是否会伤着他人。你保护我,我保护你,让我们彼此关怀。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实在不能自己化解心中的创伤,就寻求专业帮助吧,千万不要让心中的痛越积越深。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