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
星期
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
2008-01-10
之间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这样的小人物才最能打动我的心!”——近日,一篇《2007感动中国年度十大小人物》的帖子受到很多网友追捧,那些“小人物”的事迹:诸如三次割头皮给烫伤父亲植皮的孝子;寒风中卖报的80岁老太;为照顾痴傻哥哥拒绝被收养的10岁女童;漂泊9年卖唱养母的毁容男子……一时间也成为人们的讨论内容和赞美对象。

    浏览相关的网络跟帖、留言及评论文章,对这些“小人物”以及这一榜单本身,竟然绝无时下流行的恶搞、调侃、无厘头等味道。在“感动××”泛滥,许多人简直产生了“感动疲劳”的今天,竟还能有这样一种“感动”令人真的感动,堪称“意外”。不过,细细体味帖子中所描述的那些“小人物”的事迹之后,笔者与众多的网友一样,非常期待这样的帖子能永远是“热帖”,并期待这样的评选能够年年都进行下去。这不仅因为那些上榜“小人物”确实非常令人感动,更是因为举行这种评选对现实社会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

    看那些令人动容的小人物的事迹,基本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艰辛和灾难时的不屈;二是对坚守良心或真情的努力。显然,如果这样的“小人物”能够成为被人们认可的榜样或英雄,从前者看,就能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力量;并由此懂得草根生活艰难,生发恻隐之心;甚至还可以让人们更多反思社会救济的缺憾。就后者言,则是对美德的一种非常好的呵护和培养方式——笔者认为,这一点于现实的意义上尤其重要。

    毋庸讳言,从道德的角度看,时下是一个“退步”的年代,面对生活的纷扰,许多人的“道德防线”不断后撤,乃至不少人已经渐显出“道德缺血”的症状。这导致,当前的中国社会道德的力量日渐虚弱。何以至此?简而言之,这既与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冲击有关,与制度不尽完善有关,也与道德文化氛围的日渐淡薄有关。

    礼失求诸野。要挽回道德衰退之势,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氛围,用小人物的道德善举唤起整个社会的道德感,用民间的道德积淀激活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事实上,求诸“野”从本质上看也确实要更多地求诸于“小”,因为在“野”的多是“小人物”。是故,“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评选”,正是对社会道德意识的一种非常合适的唤起和激活方式。

    确实,解决道德问题的关键,便是从根本上、基础上改善道德文化的氛围。因为道德养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训练的过程,是一个被文化同化的过程,是一种漫长、广泛而深刻的熏陶。比如,人们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阅读、认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感悟别人的所为,开始承认并遵循一些公认的价值观,开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由此逐渐形成对一些行为的羞耻感、以及对另外一些行为的认同和满足感,并用这些感觉来取舍自己的行为———“感动中国的十大小人物”,便恰恰可以给人们最真切的这种“感觉”。因为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的感动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

    因此,“感动中国小人物”的道德唤起力十分令人期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