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1日
星期
关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

“做人,必须要有挺直的脊骨”

——记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7级硕士生谭华桥
2008-01-11
荣中花 本报记者 彭冰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做人,可以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必须要有挺直的脊骨”。今年读研一的谭华桥把这句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东北师大,几乎无人不知谭华桥。

    宁靖姝同学用4个字概括她眼中的谭华桥:“又红又专”——“红,是因为他是我们学校的红人,无论大小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他对同学有忙必帮,有求必应。专,是因为他对科研的那股子钻劲。大二时,他就开始和老师一起做课题,大四时已独立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专业论文,并受到世界著名化学专家的高度赞赏。”

    2007年11月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决赛上,谭华桥从全国600余所高校的近百万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站在记者面前的谭华桥,看上去朴实憨厚,很难让人联想到他身上有那么多的头衔与荣誉:校化学协会会长、校学生科研中心主任、院团委科研实践部部长、校优秀学生干部、五四红旗团员……

    “虽然家里穷,但我从来不觉得比别人矮一截儿。我的学习成绩从小到大一直不错,源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让我心中总是充满力量。”谭华桥说。

    父亲下岗,母亲无业,谭华桥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从小就常去捡生铁卖钱。虽然生活艰辛,他却多次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高中时就入了党。2003年,谭华桥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刚进大学时,很多同学不免陷入迷茫,甚至对学业有所放松。谭华桥却清醒地认定:学习始终是学生最大的天职。“我每天都给自己规定学习任务。有时白天事务繁忙,我就学到凌晨两三点,保质保量地把学习任务完成。”本科4年中,他曾连续3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和校优秀学生称号。

    在试验室通宵工作,是谭华桥的家常便饭。科研工作虽苦,他却乐在其中。

    “记得拆分手性晶体样品的那段时间,为了查找拆分方法,我查阅了上百篇英文文献。为了寻找合适的测试仪器,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我跑遍了长春市所有的高校、研究所。为了真正掌握拆分操作,我整整1个月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吉林大学之间。”谭华桥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1年多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合成了目前国际上第一例由纯无机物构筑的手性多酸化合物。

    “在集体生活中、在为同学服务和奉献中锤炼自我”,是谭华桥的大学生活准则之一。尽管学业繁忙,生活压力沉重,他还是尽己所能地为同学们做事。

    室友小王家境不好,有些“自暴自弃”,整天除了上网、睡觉,什么都不做。谭华桥主动找他交心,劝他“振作起来,为自己负责、为父母负责”,并每天带他一同去图书馆学习,一同上晚自习。

    慢慢地,小王找回了自信。本科毕业后,他如愿回到老家,当上了一名高中教师。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句话:课堂上,谭华桥是我们的榜样;宿舍里,谭华桥是我们的老师。学习就不用说了——非常刻苦。生活上,他非常节俭。做家教挣的钱,他拿出一部分当生活费,其余的全给父母邮去了。这一点,大多数同学都做不到——那钱还不够自己花的呢。”说起老乡谭华桥,同学李海斌“打心眼里佩服”。

    本科毕业时,谭华桥被推荐保送为本校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大学4年中,我没向国家贷过一次款,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用自己的努力印证了那句话:做人,可以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必须要有挺直的脊骨!”谭华桥目光坚毅。本报长春1月1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