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3日
星期
团组织携手青年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重庆:从复兴摆手舞开始

2008-01-13
本报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入夜的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青年中心,青年男女踏着鼓点,跳起欢快的摆手舞,艺术化地还原除草、收割、擦汗、拍灰等场景,在这“集市里的摆手堂”,再现了“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

    摆手舞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表现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土家摆手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族民族发展史。

    “现在,黔江跳摆手舞的青少年比10年前甚至50年前都多。90%以上的乡镇青年文化广场摆手舞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跳摆手舞已是青少年的新风尚。”团重庆黔江区委书记向玲华说,在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摆手舞生机勃勃,随着参与青年的增多,乡村青年文化建设也发展到新的水平。

    摆手舞成了黔江团组织的龙头项目

    乡村青年文化节是黔江等地复兴摆手舞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该活动刚一推出,黔江便将摆手舞作为龙头项目来抓。

    这种选择伴随着风险:有权威媒体报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基本为零”,普遍面临着传承危机,传人断层、后继无人,有的项目甚至已经到了“人亡艺亡”的地步。

    事实上,窘境也在于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已面目全非。很多文化形式脱离劳动环境,演变为舞台表演,失去了原汁原味,即便能维持一阵子,也难以维持一辈子。

    而在黔江,摆手舞的艺术生态尚存,其浓郁的乡村特色切合农村实际,乡土味贴近当地民俗,生命力顽强,堪当重任。

    作为巴渝文化发祥地,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生动地反映着巴渝的风俗民情。黔江的选择并非个案,重庆不少团组织都选择了本土传统文化作为推动乡村青年文化节的抓手。

    作为中国四大陶都之一,荣昌县开展了陶艺制作体验活动,青少年在教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的陶艺作品。巴南区在推进乡村青年文化建设时,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木洞山歌作为突破口。以“铜梁龙”蜚声世界的铜梁,团组织强势推进“11254”铜梁龙文化产业农村青年致富发展战略。

    在传统文化中加入现实生活内容

    要让青少年热爱上各种文化遗产,让乡村青年文化建设取得实效,最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注入一些现代元素,反映当下的生活。

    黔江对摆手舞推陈出新,加工改编出一些富有时代感,表现新生活的靠灯舞。如《山寨处处不夜天》、《邮电工人为人民》等。当地根据摆手舞改编出土家摆手操,也深得广大青年的喜好。

    同时,团黔江区委还强势推出了“红色歌谣青年广场舞”活动。而今,每当华灯初上,便有众多青少年来到青年文化广场,伴随着《太阳出来喜洋洋》、《咱们领袖毛泽东》、《阿佤人民唱新歌》等经典“红歌”而跳起广场舞。团区委还开展了武陵山区民族民间广场舞表演赛,随时集中推出全区发掘、提炼、推广土家族摆手舞的最新成果。

    在巴南,木洞山歌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在传统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歌手们创作了《歌唱木洞好地方》、《家乡大变样》等数十首适宜舞台表演的单支协调山歌,以及《丰收大联唱》、《木洞情歌大联唱》、《木洞禾籁大联唱》、《劳动号子大联唱》和《赶场》等山歌联唱。以后,又出现了《山歌飞出心窝窝》、《进城路上》、《河边约会》、《两亲家进城》、《特色文化是瑰宝》等山歌表演唱。

    体制创新,传统文化进课堂

    2004~2007年,重庆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526万元,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确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工作正向纵深发展。

    在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中,重庆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取得活动实效。具体操作中,各级团组织坚持在组织、活动、人才、阵地、资源等方面进行机制探索,致力于将传统文化遗产打造成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经常化的发展机制,打造乡村青年文化品牌。

    一直以来,重庆市乡村青年文化活动坚持以青年为主体,每年一个主题,广泛吸引农村青年参与。重庆各区县(自治县)团组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的开展。荣昌县委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近1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领导小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县性的示范活动。

    在黔江,把乡镇团委开展乡村青年文化活动纳入工作考核体系,明确乡镇团委书记具体负责土家摆手舞文化活动相关事宜。目前,全区几乎所有团干部都会唱土家山歌,会跳土家摆手舞。石会、两河等乡镇,添置了录放机、音响等器材设备,建立了青年文化活动室和青年文化活动广场,有青年文化活动队伍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在巴南,为了让木洞山歌得以持续发展,当地还将山歌引入课堂。风趣淳朴、生动优美的《螃蟹歌》、《割草歌》、《砍柴歌》、《木洞榨菜好吃得很》等山歌也被编成小故事。有时还根据歌词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用问答形式对歌,既开发学生智力,又使学生对家乡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少年在乡土教材的熏陶下,成为新一代山歌手。

    重庆189个农村青年中心也成为乡村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堡垒,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含谷青年中心设计的“龙狮箫鼓大拜年”活动,将龙、狮、箫、鼓4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糅合在一起,既有舞龙、舞狮的特点,又有吹箫、奏鼓的特色,四“艺”合一,相得益彰。本报重庆1月1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