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

异域者眼中的“中国制造”

——读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潘启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15    [打印] [关闭]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没有了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呢?于是,邦焦尔尼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用一年的时间来尝试一场“抵制”中国产品的“试验”,从而产生了这本《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邦焦尔尼是一位获奖无数的女记者。这一次她写下了一家人不使用“中国制造”期间的动人趣事,记录下了从2005年1月到12月这一年间,她们家经历的这场有趣而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

    这本书不讲庞大的全球经济,而是讲小人物的琐碎生活和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片断: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而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家用电器坏了,更是引发了不小的危机。此外,在这一年中,作者还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也让喜欢中国玩具的儿子屡屡失望,同时却又无法完全拒绝“中国制造”。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邦焦尔尼全家很高兴能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如果邦焦尔尼一家继续坚持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但绝没有到离开“中国制造”就无法生存的地步。有自尊心的中国人,大可不必在美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制造”上寻找民族自豪感。当然,美国人或许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而当真正身体力行之后才发现,要想不买中国产品,除了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努力寻找之外,生活成本还大幅度提高了。邦焦尔尼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我情愿不去知道,未来10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从某种意义或程度上看,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她以异域者的身份帮我们做了这一富有警示意义的“实验”。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制造”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这个“实验”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在世界各地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已深入千家万户,并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中国制造”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地说明,更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深深影响着一大批外国人的生活。

    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家而言,《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不失为一本生动且富有实践意义的客户体验读本。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角,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中国制造’,一定是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遵循全人类的价值理念,走‘中国创造’之路。”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全球消费者不仅离不开“中国制造”,更不想离开“中国制造”。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美]萨拉·邦焦尔尼/著,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