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歌手的梦里梦外
那是央视的元宵晚会,李路正演唱了一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挥挥手》。为了这次亮相,他不知道已经排练和哼唱过多少遍。在他到北京打工的第16个年头,从走进演播大厅的那刻起,他就开始“像做梦一样”。
晚会上,他穿一身建筑工地上常见的蓝色工装,唱得热泪盈眶,还深深地向观众鞠躬。而在今年的元旦,他又一次含泪鞠躬。不过,这次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
在这个舞台上,这个小个子农民工没再穿那身蓝色工装。他唱了4首自己创作的歌。舞台下,坐着第一次进京专程来看小儿子演出的爹妈。
到这所大学开演唱会,是李路正多年的夙愿。当他还是一名搬运工时,有一次曾随车给这里的食堂送面粉。扛完面袋,他一身都是面粉。当他向一个学生打听厕所位置时,这个学生不仅没有用他见惯了的鄙夷眼神打量他,还怕他找不着地方,亲自把他领到厕所门口。这让李路正很感动。
“我想用歌声感谢他们。”他这样告诉央视《讲述》栏目的导演。没想到经导演和校方联系,这场演出最终成为现实。
台上,李路正噙着泪。台下,他年近七十的父母也哭了。“他们觉得儿子李路正走的是正路!”坐在北京管庄一家肯德基里,李路正大声说。
在离此处不远的一块场地上,李路正曾一次次在那里等活儿,面前摆上一块牌子,写着“小工、抹灰工”。他曾辗转于多个建筑工地,搬砖挖沙。“这个楼,那个楼,”他随手指点着眼前的高楼,说,“都是我们盖的。”而他自己租住的平房,则在此处以北四五十里地的一个小山村。
这个河北小伙从小喜欢唱歌。干活歇息时,工友们就会要求他唱支歌解解乏。每次唱完,总会有人扔过一支烟来。
因为“总唱别人的歌,感觉离自己的生活挺远”,2003年,李路正开始编跟自己生活有关系的歌。由于不识谱,他花100多元钱买了个能录音的二手手机,用来录自己编的歌。
这个农民工没想到,2006年的一天,他在工地上唱的《挥挥手》,吸引了河南音乐老师李本佑。这位老师拿着笛子,跟李路正来到一家小店,点上两碟小菜和两瓶酒,一人吹笛,一人唱歌,把这首歌的谱子记了下来。
不久,正在工地唱歌的李路正,被记者发现并上了报纸。紧接着,正有意策划一个节目来反映打工者生活的春晚节目组看到了这个报道。于是,李路正被带到了春晚总导演金越等人面前试唱。
“见这么大名鼎鼎的人物,我当时浑身颤抖,发挥有些失常。”他摇头叹息着说。《挥挥手》最终没能上春晚,但后来上了元宵节晚会。
自从在央视露了脸,李路正成了老家的名人。一个半月后举行的隆化县政协会议上,他被推举为新一届政协文艺界界别委员。会前,县里主要领导单独接见了他,夸他“为家乡人民争了光,是咱隆化的骄傲”。会后,李路正专门回村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而在北京,他也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演出,甚至“和宋祖英等大牌明星一起”,随“心连心”艺术团在“鸟巢”演出慰问农民工。
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工地上,工友们叫他“明星”,他也似乎真像明星一样忙碌。2003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在尝试卖菜、卖服装均告失败后,他曾在管庄的一棵大树下枯坐两小时,思考“北京是不是真的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而如今,两小时,是他能够留给各路记者采访的时间。
脱去工装的李路正装扮时尚,已看不出当年从老家进京时的乡土气。不过,当最爱吃的香辣汉堡里一片菜叶掉到桌上时,他还是像一个俭朴的农民一样捡起来吃掉。
回老家开政协会议之前,李路正已经快4年没回家了,“前两年是没路费,后来是没时间”。但政协会后,他在家里只待了1个多小时。
在隆化县汤头沟镇佟栅子村的老家,有一头毛驴陪着他爹妈劳作。十几年前,他爹从李路正第一次给家里的400多块钱中拿出190元,买了这头驴。看到用自己的钱买的毛驴给家里种地,他“一直特别骄傲”。
他爹说过,“等将来有天你说媳妇了,这毛驴就给你。”如今,毛驴依旧由爹妈替他养着。“将来肯定会给我,但毛驴也老了。”说完,李路正起身系好围巾,整理好衣服,赶去参加一台晚会的排练。而在不排练时,他还需要打点零工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