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9日
星期

我的北大之路

北京大学 雷鸣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19    [打印] [关闭]
    我来自陕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我稍微长大一点后,看到父母每天辛苦劳作,竭尽全力供我们3个孩子读书,就对他们心存感激,是他们生了我养了我,最大限度给我提供了读书的条件。

    我很小就明白“不好好学习就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从懂事起,我每天回家,都要帮父母干农活儿,晚上再抓紧时间看书。上中学时,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于2004年以全市第四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成为全县多年来仅有的一名北大学生,我和家人都特别高兴,但很快,我就看出了父母的为难,我知道家里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正当亲戚朋友在凑钱时,入学通知书寄到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通知书中的一句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就这样,“绿色通道”让我圆了“北大梦”。

    生活问题解决后,我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困难。因为高中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上“计算概论”课时,我听得一头雾水;高中时觉得自己英语学得不错,结果分级考试时被分到最差的一级;上英语口语课时,我根本不敢发言。想起高中时的优异成绩,巨大的反差让我觉得压力极大。

    不过,多年的生活磨练也让我知道必须面对现实。在老师和家人的帮助下,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当别人休息时,我在自习室学习,当别人周末放松时,我还去自习室。就这样,到了大一下学期时,我的成绩有了起色。

    学费虽然不用愁了,但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个压力,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必须自己想办法。大一放暑假后,我没有回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上大学后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做家教。无论面对哪个学生,我都认真去教他们,得对得起人家给我的报酬。此后,我一直靠家教补贴生活。在做家教的同时,我又在北大学生资助中心的帮助下,得到了在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

    上大学3年来,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燕园的生活学习,而是在山西长治的一次社会实践。

    我至今记得那些孩子,他们把我们围住,眼睛看着我们,真的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想走出去的渴望。当时自己唯一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也让他们少走弯路。

    回到学校后,我和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帮助小组,大家拿出钱凑在一起,每个月给长治的3个初中生每人寄30元。这点钱不算多,但几乎能够解决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

    其中一个小孩给我写信说:“上北大是我的梦想。”我回信告诉他:“只要有理想,努力去做,就会有那么一天。”

    (本报记者 李新玲整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