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9日
星期

竞相“填海造城”的隐忧

李秀荣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19    [打印] [关闭]
    一个酷似“白玉兰”的海上人工岛,将呈现在未来的杭州湾中。日前,上海建设“海上城市”的战略研究规划已正式浮出水面。规划选址于杭州湾北侧,规划总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设计承载人口达5万~8万。(《华西都市报》1月17日)

    早在2006年,就有报道称,上海市政府历时3年、斥资400亿元建设的“临港新城”终近完工,133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5个澳门,其中由填海而成的陆域占45%。(《经济观察报》2006年10月30日)

    近年来,随着土地“闸门”紧缩,在漫长的中国海岸线上,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实施“围填海工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填平大片海湾。如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可能“填”掉的是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

    据专家介绍,无序而无度的“填海造城”,只把大海当做索取的对象,其恶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导致滨海湿地、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二是大面积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水文特征,鱼类生存的关键环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锐减;三是由于围填海工程改变了原始岸滩地形地貌,海岸带的防灾减灾能力降低,海洋灾害的破坏程度加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各种工厂大量涌现,使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陷入了困境。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从1945年至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在获得巨大收益之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绝迹,渔业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中国,也曾经历过类似悲剧。在汕头西郊的牛田洋,镌刻着人们最深刻的围海记忆。1962年,在“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的鼓舞下,数万士兵、学生前往原本一片汪洋的牛田洋围海造田,历时4年,10多平方公里的大海真的为人类让路了,牛田洋变成一个大型军垦农场。但仅仅3年之后,一场12级台风突袭汕头,数层楼高的海浪涌入海堤,牛田洋军垦农场的海堤被削剩无几,抢险的人们妄图用沙包或人墙堵住大水。30多个小时后,围海造田的地方成为汪洋一片,500多具尸体浮于其上。一场飓风,大海夺回了本就属于它的土地,其速度比人类狂热建设的速度快了几千倍。

    港湾是大自然千万年演化形成的资源,应着眼于保护利用。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填海造城”肯定会对自然环境有所损害。所以,每个工程之前,都要做认真论证。在历史的教训乃至惨剧面前,大规模的“移山填海”实在值得反思。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