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与移民
梁: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是启动城市化进程的30年,也是加快人口流动的30年。可以说,没有大规模的移民,就没有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户口制度的改革和存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户口制度,几经调整,已经发生了很大松动。先是取消了粮票,让户口与粮食供应脱钩。近年一些省市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现在,户口制度虽然没有取消,给人口流动造成的制约已经越来越少。剩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户口对高考的影响。让管理者头疼的高考移民现象,就是由此而来。
毕:经济体制变了,社会管理体制就应当相应地调整。50年代定型的户口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统购统销而制定的。现在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原有的户口制度早已不适应。农民进城务工,孩子当然想进城念书。最初,教育部门要求孩子在人口流出地读书,理由是人口流入地安排不了。这很不近人情。人类的个体发育期很长。从童年,到少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才是正常状态。如果父母在大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千里外的乡下,不但对孩子成长不利,对父母也是感情的折磨。后来,政府决定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安排为主,禁止公立学校对农民工和其他移民子女收高价。虽然执行中还有许多不到位之处,但制度本身已经向合乎人之常情的方向进了一步。
梁:不论是农民工的子女,还是其他流动人员的子女,流入城市逐步定居,是个大趋势。据北京市教委统计,2007年年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京读书的已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也不会小,深圳的比例可能更大。外来学生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在哪里上小学、上初中。在哪里上高中、考大学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这个问题,光靠这些城市调整政策,没有办法解决。北京市教委的官员建议那些没有北京户口的学生,高中最好回原籍就读。因为现在各地实行课改的内容和进度都不同,3年以后高考命题也不一样,回去读高中知识点能衔接上,免得将来高考时麻烦。如果要在北京参加中考,用借读方式上学,可能将来还是解决不了高考报名的问题,给孩子上大学埋下隐患,代价很大。这个说法公之于众,就引起了争议。
毕:让高中生像候鸟一样,离开父母,回原籍就读,增加了个人经济负担和社会交通压力,关系到数十万个家庭的喜怒哀乐。问题的根子还在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高考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已经变动的中国社会新格局。现行户口制度,在省与省之间保留了升学壁垒。
梁:其实,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不以省为单位,而是全国统一考,用一条分数线录取,在此基础上给边疆少数民族以照顾,也不是不可行。研究生考试,就不是以省为单位。
毕:许多专家更倾向于把招生的权力还给大学,让各大学直接招考,或者由某些性质相近的大学组织联考。不管你是哪里人,都可以平等竞争。这样一来,在哪里上高中就无所谓了。
梁:现行高考制度,其实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区域间的不平等。教育资源越具优势的直辖市,高考越容易,这导致了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背后实际存在的不平等。这个问题在城市人口流动加剧的时候,会非常突出,还加剧了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甚至房价都与此有关。因为这些直辖市升学很容易,许多中年人就是为了孩子才移民到这些城市。如果中国发展不注意高考制度的配合改革,以后问题会特别突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科举考试中得到启发。科举的明显优点是相对公平,它首先体现在全国范围的平等,考试不因区域差异出现明显不公。当时城市和乡间读书的成本差别不大,在哪里读书都一样。我们现在是倒过来,教育条件不太好的地区,读书的成本反而高。
毕:现在提倡以人为本。解决现行高考制度和中国人口流动趋势的矛盾,已经迫在眉睫。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通盘考虑,拿出更合理的解决办法。中国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不是想不到解决办法,主要是出于各种利益,以及权力部门的惰性,使得改革步伐滞后。早几年人们一提户口问题,行政部门总会讲出许多不能解决的理由。但事实证明,真正解决起来,远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