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3日
星期

使鹿鄂温克达瓦家的幸福生活(图)

摄影/写文 高腾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3    [打印] [关闭]
    

    生活在我国东北边陲的使鹿鄂温克人是目前我国唯一放养驯鹿的民族

    近年来,大部分人陆续下山,彻底告别了狩猎生活。但仍有人留在山上,过着祖祖辈辈放养驯鹿的生活

    如今,汽车代替了驯鹿,道路也平坦了很多,现代文明悄然融入鄂温克人生活

    春节将至,达瓦一家来到敖鲁古雅乡里,刚采购完年货,又要带着从学校放假的女儿达丽雅上山了。今年置办的年货除了肥皂和洗衣粉之外,更多的还是冷冻食品:冻鱼、冻肉、冻豆角、酸菜,和够几天吃的新鲜蔬菜,还有女儿爱吃的瓜子、糖果等零食,此外还有政府去年送的没有放完的烟花爆竹。

    敖鲁古雅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最北部的根河市境内,生活在这里的鄂温克猎民是目前我国唯一放养驯鹿的民族。他们过去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2003年后,随着禁枪令的实施,鄂温克族的狩猎部落放下猎枪,在政府的安排下下山到乡里居住,彻底告别了狩猎生活。但是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习惯在山里的生活,因为驯鹿圈养尝试未能成功,一些人又上山过着放养驯鹿的生活。

    达瓦今年41岁,他和37岁的爱人郭芳住在叫嘎拉牙的猎民点,这是鄂温克族至今保留的五个猎民点中的一个。他们放养着40多只驯鹿。此外,家中还有十几只羊,两条狗,一辆摩托车,一顶帐篷,夫妻两人每年靠卖鹿茸和手工艺品以及乡里给的补贴共约7000元钱为生。

    达瓦夫妇放养驯鹿有20年了,这些驯鹿是郭芳的姥爷留下来的,现在是乡政府的集体财产。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看护驯鹿,晚上把鹿赶回到圈里。夏天的时候,用烟帮驯鹿驱蚊,照顾驯鹿防止被人下套子。他们一般不愿意下山,下山时间长了总要惦记山上的驯鹿,惦记山上的家。驯鹿有时会被套子夹伤,甚至死亡,有时候也会失踪,每遇到这些事情,达瓦夫妇就会很伤心。

    他们在山上的食物主要是面、大米、手扒肉,偶尔还有列巴(一种类似面包的食品)和鹿肉干,他们夏天则喝兑鹿奶的奶茶。当地政府还专门配了一辆皮卡车,每隔半个月为五个猎民点逐一送给养,最远的一个猎民点要走上500公里。

    达瓦的姑姑玛丽娅现在105岁了,住在乡里的敬老院。从猎民点回到乡里的时候,达瓦一家常去看望老人,老人总和他们提起在山上放养驯鹿的日子。

    除了照顾鹿群,达瓦夫妇的日常生活就是刨冰取水,整棒籮子(劈柴)。从前,他们每天都听广播,郭芳喜欢看《读者》杂志合订本。2007年9月,乡里给猎民点配备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并接入了卫星电视,看电视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郭芳喜欢看韩剧,达瓦喜欢看战争片,两人经常为此争抢电视。

    郭芳想儿女的时候,要走上十里山路到信号好的地方,才能用手机与儿女通话,而她手机里的彩铃正是儿子演唱的鄂温克族歌曲《金戒指》。儿子达维尔如今是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中的一名小歌手,目前正在北京准备春节联欢晚会。小的时候,猎民点晚上没有电,达维尔就在又黑又冷的帐篷里,跟随母亲哼唱,学会了一首又一首鄂温克民歌。

    

    达瓦一家来到距离猎民点3公里以外的驯鹿场。这天他们穿上了乡里为猎民定做的民族服装,但始料不及的是,有一些驯鹿被主人鲜艳的服装吓跑了。

    

    乡政府为下山的鄂温克猎民修建的新居。这里成为游人了解鄂温克族猎民生活的旅游点,不少人在家里经营起手工艺品商店。

    

    达瓦夫妇坐着车下山,准备到乡里采购年货。

    

    从学校放假归来的女儿达丽雅买来水果正准备和父母去看望住在敬老院里的姑奶奶。

    

    1月15日,敖鲁古雅乡的儿童坐出租车进城。当天正值腊八,当地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6度。现在鄂温克族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融入了城市的生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