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童谣”PK“灰色童谣”
“静悄悄,轻轻走,隔壁小弟在睡觉……好孩子,懂礼貌,别人做事不打扰。”看着在台上唱童谣的女儿,河南省漯河市的孙先生手持DV,兴奋地绕着舞台,拍下了女儿表演的全过程。可两年前,孙先生最怕听到女儿唱的歌谣。
孙先生的女儿孙冉冉(化名)就读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伊坪小学,学习成绩很不错,是老师和家长眼里听话、乖巧的女孩。可两年前的一天晚上,冉冉洗脚时顺嘴唱出“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去你家杀你×(指家人,编者注),你×不在没关系,放火烧掉你全家。”把孙先生吓坏了。
冉冉告诉爸爸,学校里很时兴改编儿歌歌词,同学们也都以搞怪改词为炫耀资本,相互攀比。比如儿歌《一分钱》,被同学们改出了“手榴弹”、“一块煤”、“一盒烟”等版本。看着天真无邪的女儿手舞足蹈地唱着被篡改后的《一分钱》,孙先生不禁有些担心。
童谣和儿歌,是少年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音乐作品,歌词健康积极、朗朗上口,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专家王国平认为,童谣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而优秀的童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好的道德观念,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比如《上学歌》里的‘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我的好妈妈》里的‘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这些儿歌我到现在还能唱出来。”孙先生担心,现在孩子唱的儿歌,不是杀人放火就是恶作剧搞怪,唱这些格调低下、消极颓废的“灰色童谣”,对孩子纯真的心灵势必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这一现象引起团漯河市委高度重视,由于优秀童谣稀缺,导致孩子们自编的“灰色童谣”流行于中小学校园中。想杜绝是很难的,应该利用孩子们天性活泼、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于是,2005年,团漯河市委率先推出了“阳光童谣传唱”活动。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团漯河市委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电视系统等宣传阵地,多教、多播积极向上的儿歌,营造传唱童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还要组织老师、同学进社区进行表演,或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到学校来观看他们献上的精彩童谣节目。有条件的学校,还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童谣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或者编排成游戏节目。
在一些大型庆典、节日到来时,团漯河市委还会举行大型传唱活动,让学生们上台唱童谣、表演童谣。省辖市20周年纪念活动中,团漯河市委举办了“唱响阳光童谣,为20周年献礼”大型传唱活动;围绕建党85周年,举办了“党是阳光我是花”大型歌会;围绕节假日开展了“唱着童谣过六一”、“阳光童谣暑期大家唱”、“崇尚真善美,争做诚信人”阳光童谣电视录播、“双汇国际花园”杯首届阳光童谣大赛、“红领巾与光荣同行”、“传唱新童谣、快乐伴成长”主题班队会等一系列活动。
为巩固传唱效果,团漯河市委还采取学校推荐与有奖征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童谣。除大张旗鼓表彰小创作外,还把征集到的优秀作品编写成书,全面普及。
3年来,全市共有3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与了童谣创作及传唱,并精心编辑了《阳光童谣——漯河孩子心中的歌》(一)、(二)、(三)3册,印制10多万册。其中既有经久不衰的老童谣,也有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自创及改编的新童谣。该书作为六一儿童节礼物被免费送给广大少先队员。
为使传唱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团市委建立长效机制,评选表彰了阳光童谣传唱示范学校、优秀辅导老师和少先队员,动员和鼓励广大师生创作贴近学习、生活的新童谣,并通过舞蹈、朗诵、小品、相声、三句半、小话剧、课本剧等多种创新形式进行表现。
3年过去了,许多和冉冉一样过去爱唱、爱编“灰色童谣”的孩子们,已把传唱阳光童谣当做一种荣誉,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