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3日
星期

“0811”工程建设英雄谱

曹瑾 郭静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3    [打印] [关闭]
    

    最大的感受就是“快”和“累”

    2007年这一年内,北京电力公司有20项220千伏项目投产,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公司基建部220千伏工程管理处处长李臻感慨的说:“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北京电力公司的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一年里,我最大的感受只有两个字能形容—快和累。”从2006年8月到2008年1月1日,北京地区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0座,扩建和增容220千伏变电站10座,“干基建真的很有成就感,看到那么多变电站拔地而起,付出的那些辛苦好像也不算什么了。”

    作为220千伏工程项目的管理者,李臻这一年多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工程项目同时开工,具体工作各有专工负责,但集中到他这里的就全都是专工解决不了的难题。“感觉每天的信息量特别大,我得不停地在脑子里切换。”李臻说。而同事们说他有两个特点:一是找不到人影,由于220千伏项目位置分散,不管哪个施工现场发生问题,他都及时出现;二是电话放不下,即使在办公室里,也经常是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座机,随时了解情况、协调问题。

    “这一年过得确实太快了,感觉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回头看看还是很有收获的。”李臻笑着说。

    拼命工作的“巾帼英雄”

    凌晨1点,袁效军在睡梦中被手机铃声惊醒,睡眼朦胧的她一把抓起枕边24小时不关机的手机,干脆果断地说:“施工还是正常进行,我这就到施工现场。”

    提起袁效军,城区供电公司的同事形容她就只有两个字——“拼命”。袁效军所负责的从西单大街到新街口大街架空线入地工程属于“奥运折子工程”,其施工形势异常繁复。由于地处西单大街繁华商业区,北京市政管委要求只能在凌晨12点到6点施工,期间不能搭建围栏、阻断交通,而且6点后必须要清理干净现场。袁效军组织施工人员抓紧有限的时间,但是,就是每天4小时的时间,也不能顺利进行。为了夜间施工避免产生噪音影响市民、合理协调与军缆交叉的问题、施工临时更换材料等,袁效军占用节假日和星期天,白天忙管理,夜晚赶赴施工现场,协调解决一系列问题。一天夜里,天降大雨,在西单北大街的施工现场,一路小跑协调施工的袁效军被迎面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在地,没等骑车人上前搀扶,她便迅速爬起来,继续投入了工作,只是过后悄悄在伤处抹了点红药水。

    自从2006年4月城区供电公司实施“0811”工程以来,负责城区配网架空陷入地工程的袁效军就没有停下过奔忙的脚步,从审批路径到现场查验路径,从委托设计到设计审查,从物资招标到施工组织再到现场交底,每一项工作都是她亲力亲为。“既然负责这份工作,把工作做好就是份内的事,困难不应该成为搪塞的理由。”虽然肩负重担,袁效军的回答却这样轻描淡写。

    成功实现角色转换的基建处长

    2007年4月是王亚利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在公司的竞争上岗中,他被直接任命为通州供电公司基建处处长,这一年他51岁,对于搞计量工作出身的王亚利来说基建工作很陌生。

    在领导的激励下,王亚利坚定了信心,他每天像陀螺一样,到现场、下工地、找用户,不停地转,每天忙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的腰带就紧了四个眼了。”他说。

    在侉店站线路架设前期,虽然按照协议去做,但公司施工队还是遇到阻力,通州供电公司基建处千方百计协调当地镇政府出面维持秩序,千辛万苦借来动力滑翔伞铺设线路,保证工程如期进行;玉甫220千伏变电站四基坑被村民回埋、车辆设备被扣留,基建处成功化解危机,重新开工。

    “8个月走来,说句心里话,我自己都心疼自己,但困难不相信眼泪。有时候你只有一条路可走,别无选择。压力越大,越得向前。”王亚利坚定地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