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4日
星期

不一样的"这些年"

武卫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4    [打印] [关闭]
    

    程远老师的新著作《中国汽车这些年——程远有话就说》出版在即,嘱我为之写书评。有资格、有名气为程远新书作评的大有人在,我是万万不在其列的。程老师的厚爱让我这个汽车圈儿里的“小角色”诚惶诚恐。用他的话说,名人没有时间认真翻阅书稿,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措词,与其换来一些空洞的溢美之词,不如找一位“小朋友”来写更能实事求是。

    我感觉重任在肩,迟迟不敢提笔。记得去年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他告我假日的战果——写了5篇稿子,还对书稿做了进一步修订,将40多万字压缩到不足26万言。他微笑着问我,书评是否写好?我惭愧不已。

    2004年,程远转岗到中国青年报,我有幸成为他的同事。这个时候,他在汽车媒体圈儿内已经是公认的实力派记者,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他的时间总是安排的满满的。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稿件“产量”之高,甚至超过了很多年轻记者。

    一度,我以为,程远写文章一定是信手拈来,倚马可待。后来,听他向我述说写作之苦,才知道他的写作并不轻松。一篇“有话就说”通常要酝酿许久,做很多案头的准备工作,写出来后,还要反复修改。

    每每写出一篇颇为自得的文章,总是把我们叫过去,高声念出来,快乐得像一个孩童。当很多人已经把写作当成“饭票”或者“工具”的时候,他却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稿子里,并倾注了所有的情愫。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程远始终处于一线,笔耕不辍。这份勤勉、执着和坚守沉积下来,便有了现在这本厚重的《中国汽车这些年》。

    事实上,在《中国汽车这些年》之前,程远还著有《留下的并非一片空白》、《谁来装备中国》等。作为一名记者,他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越了记者的职业范畴。1991年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的程远,除宏观经济报道有许多真知灼见外,在钢铁、冶金、机械、化工等领域的报道也建树颇丰。在汽车领域沉淀20多年,曾作为汽车研究专家被请到中南海介绍汽车工业状况及发展思路,还应邀到日本就中国汽车工业作过专门讲演。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中央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中组部确定为储备专家。这些成就在汽车媒体人中无出其右者。

    《汽车这些年》收录了新千年以来,他公开发表的部分评论文章。事实上,中国汽车业真正的大戏是从新千年开始的,从跨国汽车公司布局中国的合纵连横到自主汽车品牌的异军突起;从汽车价格的高不可攀到价格高台跳水的争先恐后;从汽车新政的密集出台到汽车社会的彷徨到来,中国汽车在“这些年”释放的能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作为一名长期追踪、研究并见证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的资深媒体人,程远用自己犀利、辛辣的文字,磅礴、大气的论述给“这些年”的中国汽车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一些人云亦云的评论不同,程远的很多文章直接推动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一些事件原有的运转轨迹。

    2000年,入世后汽车能否大幅降价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轿车厂家众口一词:“入世”轿车也不会降价。不少人鹦鹉学舌,也跟着忽悠消费者。这个时候,程远推出了《买车人和卖车人较上了劲》、《降价不降价由谁说了算》、《轿车企业不能一听降价就冒火》、《降价是企业自身的“内部革命”》等一系列力主轿车降价的稿件。他在当时的文章中写到——

    “现在,中国轿车把着高价不松口。对买车人来说,几十年没有车也过来了,再多俩月一年不买车,也无所谓,反正习惯了。可是,对轿车厂家来说,一月俩月不卖车,绷得住吗?降价不降价,恐怕还得听市场的。”

    “我们应该看到,从长远发展着眼,降价的最终受益者,正是轿车制造商和销售商。道理很明显,‘小水池养不了大鱼’,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买不起车,市场如何能够做大?而降价则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鸟’,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赶进了‘有车族’队伍。”

    多年之后,这些文字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甚至有重新发表的价值。当时,在汽车厂家竭力不降价的呼声中,程远的一系列评述文章如一支支利箭划破了沉寂的夜空,推动了轿车市场化的进程。

    “这些年”来,程远的好文章不少,但要说影响面最大的一组报道,当属有关自主品牌的评论文章。2004年初,他推出《三大企业不能和公众闹对立》、《三大企业该在自主上多做点努力了》、《汽车自主为何成严重而迫切的问题》等系列评论文章,第一次旗帜鲜明地要求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带头搞自主。他在当时的文章中写道——

    “现在汽车界,也是公众,对三大公司带头搞自主寄予厚望,自然有‘春秋责备贤者’之义,但是想想这些年在国家‘扶持三大’政策的庇护下,得到了多少实惠,连外国公司都跟着一起沾光,企业连同企业的领导人,赢得了多少荣誉,但在自主品牌方面的贡献却几乎是零,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的大旗,不得不依靠那些被汽车产业政策歧视的小企业来扛,现在公众难道还不该对你们说一声‘不’吗?”

    “现在,最具实力自主的三大集团,为自身利益所驱使,热衷于合资引进,产品引进一个又一个,合资了一家又一家,似乎成立的合资企业越多,合资的越彻底,成绩就越大,领导人就越风光,对发展自主品牌,看不出有多大热情。而三大企业不仅数量占了中国汽车的半壁江山,资质的优势更是其他所有企业无可企及的,他们按兵不动,靠一帮小企业能搅得起多大风浪?荀子老先生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不是给我们汽车企业画的像吗?”

    程远的这一组报道在汽车界引来了巨大反响,甚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一时之间,三大汽车公司备感压力。去年,上汽通过并购罗孚走上了自主之路;今年,东风汽车在武汉建立了自主轿车基地,也开始自主造车。在经过新一代汽车人的不懈努力之后,自主造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期间,程远还推出了《时机论仍然是不要自主品牌》、《没有自主企业何来自主品牌》等文章,成为力主汽车自主的舆论领军者。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段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的历程。源于20年浸淫汽车业的功力,程远对产业政策的分析总能站在制高点上,将历史典故讲的深入浅出,将政策变化的关键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制定一部好的汽车产业政策真难》、《规模经济为何成中国汽车业的陷阱》、《谨防审批思潮又抬头》、《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该提提保护汽车消费者了》、《千呼万唤燃油税》、《产能调控不能损害公平竞争》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写到——

    “1982年国家改革试点,成立六大全国性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汽车企业尽归麾下,但不久国家又决定将一汽、二汽、重汽实行计划单列。后来中汽公司第一个被撤消,成立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其间,国务院一度曾设立汽车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酝酿起草《中国汽车振兴法》。然后又撤消中汽联,重组中汽总公司。1993年取消中汽总公司管理职能,成立汽车司并入机械部。1998年撤消机械部,组建国家机械局,3年后机械局成国家经贸委内设局,管理汽车的专业部门便被彻底取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在探索一条弱化行政管理权力,强化企业自主权,也就是推进市场化的路子。但由于中国热爱汽车的部门太多,想管汽车的积极性都很高,所以这条路走得十分曲折。”

    “印象中,似乎没有哪项法律法规像燃油税这样难产。1997年7月3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公路法》,提出“公路养路费改为燃油附加费”,拟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但随后国务院提出的公路法修正案(草案),却两次未获人大常委会通过。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十二次会议,最终通过了《公路法》修正案后,就不断传闻即将实施燃油税,但是又不断地宣布延后执行。至今将近5年时间过去,人大已两次换届,我们反而看不到出台的希望了。”

    能够把历史讲的如此清晰透彻,汽车圈儿里数不出几个人来。“程远的肚子里装的都是汽车的故事”,有不少人这样评论说。但程远却轻描淡写地说:“我不过是有机会见证了这些往事,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而已。”

    汽车报道属于产经报道的一个分支,相对专业,难以被大众读者所接受,但程远的文章是个例外。《中国青年报社》“冰点”周刊一名编辑曾对我说,他对汽车一点兴趣也没有,但不知为什么,偏偏喜欢看程远的“有话就说”。

    从《干不了别的就去造汽车》到《汽车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从《和谐社会富人能不能坐豪车》到《我们要不要为“A级车展”欢呼?》程远的文章总是以大众化的手法来剖析事实的真相,用人性化的笔触唤醒人们的思考,从而抛弃产经新闻的专业、死板,让汽车评论开足马力,肆意驰骋。

    他写道:“汽车的确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结构,改变了社会,更改变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真的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汽车的社会,如何能够实现小康!进入汽车社会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说:“一旦你拥有汽车,你就再也不想离开它。”

    不愿意离开,或者准备不愿意离开汽车的人们,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汽车背后的故事,那么读读这本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