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4日
星期
点评

在自尊被挑战时接纳自己
将批评化为动力勇敢前行

北京市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邓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4    [打印] [关闭]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你挨过多少次批评?被批评的感觉如何?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挨批是因为什么?

    挨批并不陌生,绝大多数人多少都经历过。那些比我们地位高、对我们影响很大的人,掌握着批评的权利,比如老师、长辈或领导。严肃、严厉常常是挂在批评前面的修饰词。

    挨批时的典型感受包括头皮发麻、心跳加速、难堪、尴尬、恼怒等,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如果是受到私下批评,还不至于那么叫人痛苦,毕竟别人都不知道,影响有限;而要是像文中的赵雨和张澜一样,受到了公开批评,虽然没被点名,但这份心照不宣,却让人非常难受,如百爪挠心,叫人难以消受。

    批评,尤其是公开批评,严重挑战着人们的自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都有尊重需要,例如希望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坚信自己的价值以及被人认可等。尊重需要是一种缺失性的需要,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须得到满足。而批评是对人的否定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惩罚。而公开批评,使被批评者的错误赤裸裸地暴露在众目之下,这一状况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批评还挑战了人们的另外一个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作为刚留校的年轻教师,赵雨本在人群中自在逍遥,那次重大教学事故和不点名批评,突然使她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她的存在似乎被放大了,仿佛老有眼睛时刻盯着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别扭。而张澜本来很享受她的白领新工作,也在女上司的火眼金睛之下,变得谨小慎微、终日惶恐起来。这看似保护的不点名,让同事猜疑,让自己憋屈。所以文中的赵雨“真想拽住每个人大吼”。可见,这种不确定性加深了人的不安全感,让当事人非常难受。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领导对下属的不点名批评常常是出于爱护员工的好意。然而,善意如果不注意方式有时可能招致相反的结果。周伊柏的新领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使她被同事误会,进而被反感和孤立,这可是周伊柏本人万万不想的。

    其实,无论从管理还是教育的角度而言,批评都不是激励人、培养人的最好方式。相反,作为一种惩罚,批评从来都被证明是下策。它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让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妨碍对认知、审美及自我实现这些更高的成长性需要的追求。批评还可能导致逆反和抵触心理,给上下级、亲子、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管理者,挖掘下属的正向资源,使其充分发挥所长,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更有利于激发下属的潜能。“士为知己者死”,一个被充分欣赏和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员工,通常会竭尽全力工作的。

    作为上司,了解和尊重下属也非常重要。如果正义感强的新领导能够更细致地了解周伊柏的真实想法,我想他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员工确实犯了错,当然有必要指出来,但也应尽量避免公开批评。比如对张澜的着装和办公桌摆设,本可以私下善意提醒,提醒无效再批评也不迟。而王姐公开的不点名批评,却使张澜怀念起从前的老板娘了。我想,这绝对不会是王姐想要的效果。如果一定要批评,一般情况下应责任到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误会,也有助于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领导者还可以考虑的是,员工出了错,和管理方式是否有关系?比如办公室着装的要求以及其他规则,是否可以先告知新员工?学校的监考通知单,是否可以增加送卷时间和地点的内容?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不点名批评这一尴尬呢?

    第一是要坦然接受事实,大方地面对猜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错是难免的。犯错说明我们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绝不代表我们没有价值。带着接纳错误、接纳自己的心态,面对别人的议论和猜疑时,就能更加坦然。比利时心理学家米歇尔·克莱的情感教育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活动:十几个大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轮着来到圆圈中央,其余所有人发表对他的看法、意见,中间的人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将别人对他说的话送还。这个活动试图说明,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界限,带着勇气前行。

    第二是要认识批评的积极意义。对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问题,勇敢面对,设法解决。赵雨可以认识到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张澜需要了解职场规则、积极适应;周伊柏可以体会到一味地帮助同事、超负荷工作并不是达到自己目的的最佳方式。如能化批评为动力,积极完善自己,那么因为批评和误解而感觉到的痛苦、焦虑也算非常值得了。

    第三,敞开心扉,主动交流,促进理解。在日常工作中,利用机会和同事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彼此了解。请教领导和前辈,在工作中要注意什么,有哪些明确的规则;观察那些没有明说、但约定俗成的规则,及时澄清与同事及领导之间的误会。

    第四,放松情绪,转移注意,投入工作。无疑,最有力的回击和证明,将是你的工作业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