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星期
哲学随笔

这是一个透支时代?

卢立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7    [打印] [关闭]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历史上的一切都难逃被怀疑的命运。笔者在想:这是不是一个透支时代?

    追根溯源,透支,原义是指银行允许存款人在约定的限额内,超过存款余额支用款项的一种放款。可见,透支在本义上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在流行信用卡付款的今天,透支的本义是信用卡的一大精神所在:先消费后付款。换句话说,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不知从何时起,透支的意义有了延伸与拓展,渗透到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许多领域,成了“超前消费”、“负债”的近义词。

    例如,在充满机会的房地产市场上,假如你的净资产仅10万元现金,但如果不透支就不能买20万元的房子。有一个专业化的名词叫“按揭”,通过按揭操作,就可以买到超出先行支付价的房子。其本质不过就是透支罢了。

    还有对健康的透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生活不规律,有多少人行色匆匆,身体与精神都处于透支状态。

    如果说身体与精神不过是私人“资源”的话,那么对环境的透支就属于对公共资源的透支了。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城市化的加速、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上公众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的缺失,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环境的承载力不断下降。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构成了对环境的透支。对环境的透支,大自然迟早要报复我们,这是它的平衡术。

    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股市中有没有透支?股市是一种投资,体现的是资本的力量。在缺乏一定外在约束的条件下,资本的逐利冲动会推动股市信用的透支。这一幕,在近一年高亢的牛市中又获得了一次验证。这是喜还是悲?笔者一下说不清,但想起了黑格尔一句很经典的话:举凡一切事物都有其辩证法。

    可见,透支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透支时代。笔者想问的是,是什么促成了它的普遍性?莫非真应了中国那句“债多了不愁”的老话?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