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
本报与译文出版社联合举办“在路上的故事”征文

在路上找寻那精神的身影

孙启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9    [打印] [关闭]
    “当信仰的虚热退烧之后,年轻一代精神虚脱,已经无力上路。这些被信念的道路抛弃的孤儿,在歧路上啜泣。”《在路上》如是说。

    有人说“垮掉的一代”是现代的奥德赛,公路是大海,卡车是木舟,大麻就是塞壬。“垮掉的一代”游走在路上,只有行走,没有目的地,混合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构成了一代人的精神特质。

    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发表了后来被视作所谓“垮掉的一代”之精神宣言书的《在路上》。在书中,一群美国二战后的青年,拥有的仅是躯壳以及空空如也的心灵,过着一种脱离了正常轨道的生活。他们漫无目的旅行,与酗酒、纵欲、乱性、嗜毒为伍。这些人在缺乏信念的道路上投下了长长的身影。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更是在一次酒后喊出了他们的困惑和质问:“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圣童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哈姆雷特式的质问。

    这种痛苦与悲哀与二战不无联系。二战后的美国是追求物质主义的年代,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期间的物质匮乏,使得战后美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成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社会气氛下,一群作家通过创作和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追求物质的反感,阐述他们被社会疏远的孤独,同时他们在自己的旅途上探究生活的真谛。他们的旅行大多是搭车而行,在面临死亡的旅途中感受生命,探索生命的真谛。小说多处表达了他们在流浪过程中对生活的领悟。“我们的破行李又堆在了路边,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没关系,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永无尽头的大路”。“在被太阳照射成金色的云层中,我看见了上帝,他似乎在伸出手指对我说:“穿过这里,一直向前。你们正走在通向天堂的大路上。”

    小说主人公萨尔一帮人为了追求个性,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正好像有位歌手在歌里唱的那样:“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走到黑”(《假行僧》),“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种散漫的和毫无希望的行走,无助而又无望的宿命感,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状态的缩影。

    《在路上》恰好吻合了他们当时的精神现状与需求——当原本的信念坍塌,人们心中充满迷惘,而不愿无知地麻木地活着的那部分人便开始行走,自发地寻找一条精神救赎之路,以安放现世中难以安放的灵魂。但踏上这条路,未必所有人都能抵达救赎的终点。我们随时可见那些驻足不前的人们。每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他们自己本身的精神品质以及勇气。

    同时,没有了明天,自然也就想到了逃避责任。纵观本书,虽然几乎全部沉寂在一种表面欢乐颓废,实则隐含着深深的悲痛的感情基调中,不过最后迪安中断旅程回归并与女友结婚的情节最终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如果视旅程为过去的生活,那这应该是个抛弃旧的颓废生活拥抱新生的隐喻)。

    《在路上》是一本堪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比肩的书。此书是垮掉的一代被美国关注的开端,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奉为这一代人的教科书,还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同样,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的一代,或许也在迷茫与困惑之中,我们也在自己找寻生命的价值、证明生命的意义。我们也曾迷茫,也曾颓废过,但是这种迷茫、这种困惑不是我们所特有的精神状态,更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特质。我们是努力的一代、拼搏的一代。既然如此,《在路上》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该何去何从,相信在看过凯鲁亚克的书后会有所启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