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
中欧“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落幕

中国学者对欧研究助推中欧关系

本报记者 刘坤喆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01    [打印] [关闭]
    “中国正用好奇的目光仔细审视着欧洲,欧洲也在用同样的目光观察中国。作为中欧合作框架下的学术支柱,‘欧洲研究中心’项目不但大大加深了中国对欧洲社会、经济、法律及政治体系的了解,而且促进了人员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1月31日,当为期4年的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在北京落下帷幕时,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这样表示。

    为了鼓励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发展对欧洲的研究、加强中欧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并巩固中国对欧盟及欧洲事务的认识与理解,2004年3月,欧盟拨款1100万欧元资助中国的欧洲研究。到今天,共有15个已有的欧洲研究中心获得资助,完成了数十个教学和研究课题。另外,两个新的研究中心也在项目的资助下得以成立。250名中国学者访问欧洲或赴欧学习和从事研究,200多位欧洲学者来到中国讲课,进行学术交流。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还分别成立了欧洲学术书库,公众可以免费借阅有关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

    欧方项目主任君德·瓦格纳博士认为,中国学术界作为思想创新的源泉,在项目的支持下获得与欧洲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之后再传递给中国各界,对决策者的政策制定、经济界的技术分享、普通公众的文化互动等,都有很大价值。

    4年里,中国的欧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表示,“我们不仅研究了欧洲的认同问题、欧盟内部的社会融合、欧盟法律与欧盟政治经济的互动,而且分析了欧洲模式对全球的影响,以及欧洲的地区政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等等。可以说,现在对欧洲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项目伊始时设定的目标”。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